平台經濟

On 3 October, 17 workers from Uber Eats Japan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de union in order to fight for better treatment at work. Uber and its ride-sharing platform rival Lyft had long been criticised for not providing their workers with accident insurance and other treatments enjoyed by formal employees. These delivery drivers were called ‘platformers’. During the press conference, trade union chairperson Tomio Maeba claimed, ‘Uber refuses to bargain with workers.

【惟工新聞】17名日本Uber Eats員工在10月3日宣布組成工會以爭取更好的勞動待遇。Uber和共乘平台對手Lyft長期被批評不為員工提供意外保險和其他正式工待遇。這些外賣員被稱為平台用家(platformer)。工會主席前葉富雄(Tomio Maeba)在新聞發布會表示:「Uber拒絕與一般員工談判,我們希望能提供這個機會,藉集體談判改善Uber Eats外賣員的工作環境,保障平台工人有安全和穩定的工作。」工會也打算要求公司確保員工獲得公平待遇,並檢討現時以距離計算工資的方法。

【惟工新聞】上月底,於香港上市、主要經營中國內地餐飲外賣平台的美團點評公布了次季業績,首次錄得純利,由去年勁蝕77億轉為賺8.77億人民幣,馬上受到不少財經報道吹捧。這些報道指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每張訂單的平均配送成本,加上人工智能提高配送效率,餐飲外賣分部的毛利率按年及按季得以大幅提高」。

然而,真實的情況恐怕跟規模效益沒甚麼關係。美團這類外賣和速遞平台的盈利來自增加對運輸工人的剝削。透過降低工人的單價、壓縮配送時間等各種手段,外賣平台得以減少訂單配送成本。而平台的各種措施使工人鋌而走險,產生大量交通事故。

中國外賣行業擴張 死傷數字同步飆升

【惟工新聞】僱主以「自僱」之名逃避勞工權益的做法變得越來越流行,今日(1月23日),一班受自僱風潮所害的車手進行第二日罷工,他們為一間名為deliveroo的食物速遞公司工作。坊間傳媒指他們是自僱人士,但是回顧過往案例,結合車手的實際待遇,恐怕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參與罷工的車手指,公司與他們簽署的合約寫明是自僱,但是對於工作時間卻有諸多要求。由於司機的工資是以小時來計算,每小時75元,因此工時多寡直接影響收入。在簽約時,公司保證他們每天能工作11小時。

現在,車手的工作時間被減少,意味收入也會減少。而公司也要求他們只可在星期一至四擇日放假,星期五、六、日則不可放假。在工作時間方面能否自主選擇,是分辨真自僱與假自僱的其中一個關鍵。

另一個引發罷工的原因與罰票有關。由於香港街道狹窄、少停車位,車手往往在送外賣時把車泊在街邊。加上香港樓層高,把食物送上門需時,車手很容易收到告票。過去,公司會為他們付傳票錢,但現在公司卻不打算再付錢。這對車手來說是一筆額外的付出,受訪者表示,運氣差的時候,他每天可以收到兩張告票。

其中一位參與罷工的車手指,他向公司提出的要求主要有兩項,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