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

翻閱各大報章的國際版,整個九月最觸目的主題又再回到英國的脫歐風波。繼五月文翠珊辭任首相後,除了新任首相約翰遜在七月高票當選新任首相外,脫歐相關風波似是經歷了一小段平靜時期。不過,隨著約翰遜率先在國會復會前宣布延長休會期,議會內外又再刮起一連串事件。

對於九月初以來各黨派的對立、內部分裂、議員退黨,以及議會外的示威遊行,身處數千公里以外的香港,確實很容易理解為一齣甚具娛樂性的鬧劇。畢竟無論是「脫歐」或「留歐」,到底不同結果會帶來甚麼影響,不同立場的議員及公眾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態,莫說是香港的看倌,即使是英國本地人也未必完全了解。不過,若然仔細考究歐盟的各種機制,以及各派別的背景,或能看出脫歐問題背後的角力,英國的勞工階層又在面對怎樣的抉擇。

除了邊境管制,「脫歐」還牽涉這些問題……

編按:最近英國脫歐限期接近屆滿,首相文翠珊多次向英國國會提交方案無果,脫歐與否再次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要求發動再次公投,希望可以推翻上次公投結果;有人雖然接受大筆歐盟撥款以改善社區環境,卻支持英國脫歐。

究竟這些看似「反骨」的脫歐者如何理解脫歐議題呢?他們認為支持脫歐是源自於對集權式的歐洲政府和歐盟官員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對英國國民現時工作條件、生活質素和社會福利的不滿的表現。惟工新聞翻譯這篇刊登於counterpunch的文章。


塔寧頓(Thanington)是位於坎特伯雷(Canterbury)邊緣的貧困地區,由於該區的罪案和暴力事件高企,以往被稱為「小貝魯特」(Little Beirut)。

當地居民卡羅琳‧亨吉(Caroline Heggie)說︰「當我1998年搬來時,(街上)一半的房屋都是空的。40間房屋中,20間因為社區內的反社會行為而丟空。我入住的房子的窗戶之前也被一支弩箭射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