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教師

編按:近年大專院校勞工問題多多,不滿聲音逐步浮現。學生被逼無薪實習、外判清潔保安被逼放棄遣散費、流浪教師成為高級零散工等,相信讀者已不陌生。近日城大教職員協會在校內民主牆貼出標語,控訴待遇差過回歸之前,更反映連「正規」教職員都不能倖免。惟工新聞轉載城市大學校園媒體城市廣播(City Broadcasting Channel,CBC)與協會主席謝永齡進行的專訪。


院校職工的無聲吶喊 有誰共鳴?

文:城市廣播

【城大專訪】城大教職員協會上週五(2月15日)於傍晚時份,在校內民主牆上張貼「教職員的薪酬待遇比回歸前還要差」的字句,控訴校方薪酬待遇差劣。

【惟工解密】由2018年年頭開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資助院校中,不同部門都出現解僱教學人員的事件,事件遍及中大、理大、浸大和教大,甚至引起公眾關注資助院校、以至自資院校所聘用的基層教員待遇。

 

 

然而這些亂象並非割裂和互不相關的獨立問題,如果想要了解現時大學管治的種種亂象,我們可以從教資會和大學財政入手,從而分析大學出現重研輕教、追逐排名和推動國際化背後的政策脈絡和各問題之間的關係。

教資會的角色和大學撥款政策根據教資會官方網頁解釋,教資會是香港八間由政府資助大學的撥款機構,主要職能是向受資助院校分配撥款,以及就香港高等教育的策略性發展和所需資源。教資會必須就政府可以撥出的款額,根據社會需要的學額和各院校招收的學生人數,向政府提出有關確實的補助金建議。各間大學的校董會則享有自主權,例如可以自由調配內部資源和控制課程與學術水準等等。

編按:台灣高教工會月初的調查發現,12所老牌私校在一年間減少了90名全職教師,同時短期合約教師的人數則增加了70名,增長近27%,情況相當嚴重。這批短期教師沒有法律保障,待遇、教學時數和工資被削減,更因一年一聘而慘被教師評鑑折騰,其處境跟香港大學講師的情況高度重疊。由此可見,大學教育零散化作為節省開支及剝削前線教育工作人員的方法,在各地均愈來愈猖獗。惟工新聞轉載苦勞網報導,讓讀者了解台灣大學教師的情況,以及工會當下的抗爭。


惡質剝削!私校狂聘專案教師
高教工會憂大學「臨時工化」

文:張智琦(苦勞網記者)

【惟工新聞】最近,「大專流浪教師」這個名詞在香港比較常聽,意思其實是指在大專院校的兼職講師。作為一位大專教師,他們需要花很多時間改簿和製作教材,甚至要接受學生的諮詢。但是,兼職的大專教師的教學資源卻嚴重不足,他們沒有辦公室,改簿和製作教材時間不計工資,更隨時可以被推翻合約,面臨失業。惟工新聞訪問了三位大專流浪教師,深入探討大專教師的教學辛酸。

攻讀博士學位 任職幾間大專的兼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