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

【惟工新聞】近月高爾夫球場用地發展爭議不絕,高爾夫球作為貴族運動,不少人都對它的運作都不太了解,《惟工新聞》訪問了入行多年的高爾夫球場球僮阿Ming(化名),讓大家窺探這個行業的具體工作,細說球場如何為了遷就尊貴的客人,將基層員工的利益放到最後。

一大片草地平滑的草地,是阿Ming喜歡親近的大自然,受高爾夫球場環境吸引,他入行成為球僮。正式成為球僮前,阿Ming曾跟隨指導員上過幾堂課,亦跟過其他球僮視察數次,經歷共5、6次訓練。訓練內容包括不要阻擋老闆移動、仔細觀察老闆打出高球路程、指示洞與洞之間的距離等。因需長時間在室外工作,球僮平日的著裝大多都掩蓋身體,女的會帶客家帽,再以布遮蓋臉部,戴太陽眼鏡,穿長褲;男的因不怕晒黑,穿著得較簡便,會穿短褲。

阿Ming講解行業的概況,他指不少球僮都是四、五十歲入行,現職的球僮約五、六十歲,以女性主,而多年來入行的人數不少,但只會有少部份人留低,因為工作環境不佳,又熱又焗,面對的壓力十分大,終日提心吊膽怕被老闆罵,所以好些人只是做過一次就不再去上班。

編按:對香港人來說,高爾夫球場或許只有兩種印象:上流社會的活動、霸佔原本可興建公屋的大片土地。那麼,在裡面工作的人,又是否如上流社會般過著繽紛生活?台灣的球僮(台稱桿弟)明顯不是這樣。由於老闆不願承認僱傭關係,強逼工人假自僱,台灣高爾夫球場球僮於上星期發起罷工。一位球僮的女兒撰文親述其母親在高球場工作20年的歲月, 惟工新聞特此轉載台灣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投稿文章,讓讀者一窺球僮的工作待遇。

文 / 葉韋君(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媽媽生前是高爾夫球場的桿弟。

我們家鄉有很好的水質,竹寮山礦泉水、中華豆腐,玉荷包、金鑽鳳梨,球場開了山頭,就在佛光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