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
研究揭九成劏房戶被濫收數倍水電費 租戶嘆加租加到嚇死人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Monday, 9 July 2018【惟工新聞】香港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每年上升,越來越多人只能蝸居劏房。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有21萬人居住在9.3萬個劏房,每間屋宇單位平均被分間成3.4間劏房,其中以油尖旺區的劏房數目最多,有21,500間;其次為深水埗和九龍城,分為有15,400和9,000間。然而劏房居住環境惡劣,過去社區組織協會調查指,空間窄小的劏房室內温度最高可達42度。[1]
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及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下稱關住聯﹚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成功訪問了171名劏房戶,並於昨天﹙7月8日﹚發佈《劏房住戶租住權及水電費濫收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調查住戶居住情況,包括其租約內容,水電費、住房狀況等,發現普遍有濫收水電費的情況出現。
劏房租戶增加 居住環境欠佳
報告以問卷調查訪問了171名劏房戶,其中以單親家庭最多﹙49戶,佔28.7%﹚,其次為夫婦和未婚子女﹙47戶,佔27.5%﹚。住戶人數上,以二人家庭為多﹙61戶,佔35.7%﹚,其次為三人家庭﹙51戶,佔29.8%﹚。
抗議社區士紳化 華盛頓租客罷交租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Wednesday, 4 July 2018編按:近年,香港有團體發起公民不合作運動,提倡遲交公屋租金、分拆支票交稅等增加行政成本的手段,向政府施壓。罷交租(rent strike)的運作模式與此十分相似,住戶通過集體拒付高昂租金,迫使業主回應訴求,例如降低租金、處理樓宇設備失修問題等。雖然在香港較少聽聞,這種抗爭手段在歐美、非洲等地已有一定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從私營房屋到大學宿舍都曾發生過罷交租。惟工新聞翻譯美國獨立媒體Next City的綜合報導,檢視罷交租近年回潮的來龍去脈。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華盛頓特區一群租戶的罷交租(Rent strike)行動將進入第二個月。組織者及專家表示,隨著城市士紳化,罷交租這種策略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據《華盛頓郵報》及《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報導,這次行動與其他發生在克里夫蘭、休斯敦、洛杉磯、三藩市與多倫多的罷交租行動十分相似。
住屋優先!社企助蘇格蘭六百露宿者上樓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Tuesday, 20 March 2018編按:香港政府對待無家者的手段惡名昭著。公園長椅設間隔、深夜洗地、清走橋底物品,無一不想趕絕無家者。將「露宿者之家」設置在垃圾站的提案尤其備受批評。另一邊廂,英國社企推動「住屋優先」的模式,亦得到政府撥款撥地協助實行。惟工新聞翻譯《衛報》這篇報導,介紹這種模式推行的情況。
在蘇格蘭,至少600名無家者將獲提供住屋及持續的支援。這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同類型計劃。
曾獲佐治古尼及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等明星站台支持的蘇格蘭社企Social Bite,將在未來18個月協助至少600名無家者上樓,同時全數資助醫療相關的支援服務(例如精神健康和上癮),以及添置家具和安排垃圾收集等實務。
在2月14日西敏市(Westminster)一名無家者去世之後,Social Bite創辦人利特爾約翰(Joshua Littlejohn)指,若現時情況持續,更多無家者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他亦指出,希望Social Bite的無家者住屋計劃可以作為「全英國重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