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
大學資源增 待遇卻變差:UGC削資,你我都唔知?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Wednesday, 11 July 2018編按: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一疫令經濟大幅下滑,大學教資會於是大舉削資,激起了各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反抗。十五年來,教資會削資從未停過,其後果已經從聘用零散化、部門工作劇增和大學整體氣氛緊張等現象表現出來。究竟造成矛盾愈演愈烈的原因是甚麼?讀者可參考中大員工總會關於教資會削資的文章。
上篇:大學教職員被炒之謎:零散化的大學教育
中篇:大學零散工:兼職教師困難知多少
文:余真
大學文件工作越來越多,聘用越來越零散,每個部門都工作得喘不過氣來,大學整體氣氛緊張,各級矛盾增加,到底罪魁禍首是誰,問題出在哪裏?員工總會前任會長吳曉真Emily隨家庭旅居海外,卻未有忘記大學的憂患,最近在《明報》連續撰文兩篇,指出這些問題的源頭在教資會(UGC)的撥款政策和操控。
大學零散工:兼職教師困難知多少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Wednesday, 4 July 2018編按:兼職講師是今天大學教育系統中的零散工,而且人數愈來愈多,已經成為無法漠視的群體。以中大為例,該校全職教學人員是1623人,兼職講師則有229人,亦即差不多8名教員便有1人是兼職講師。究竟這些員工面對怎樣的工作條件?如何被學校制度排斥?讀者不妨參考這篇轉載自中大員工總會會訊的文章——〈兼職教師困難知多少?〉。
上篇:大學教職員被炒之謎:零散化的大學教育
https://wknews.org/node/1757
到底中大有多少兼職教學人員?大學每年公佈的資料只有全職教學人員數字,沒有兼職。[1] 我們先後透過立法會議員向教資會及教育局索取數據,可惜數字似乎並不全面。[2] 這為數不少的兼職教師到底面對什麼困難?有些可能是我們想都沒想過的。
困難一:看似時薪高,收入其實不穩
大學教職員被炒之謎:零散化的大學教育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Thursday, 28 June 2018編按:浸大校長錢大康年薪720萬,校內講師職位卻一再被取消,香港的大學教育發生了甚麼問題?最簡單的答案是:大學資源較以往緊拙,資源分配的方法也發生變化,最後被犧牲的是底層教職員的生計。然而,大學削資的過程如何發生,當中牽涉的具體撥款項目是甚麼,外人不易知曉。中文大學員工總會近日撰寫了數篇講述大學零散化的文章,整理了大學撥款各個環節的問題,惟工新聞特此轉載。反抗的前提是認清現況,望這幾篇文章能引起更多人對大學教研人員現況的討論。
零散化的大學教育
一年前我們得悉在不同大學教書的朋友不約而同被轉兼職或不獲續約,其中有中大的同事,理由都是「部門沒錢」。大學為什機會沒錢請人教書?錢哪裏去了?這些被迫轉兼職或不獲續約的同事正在面對什麼樣的處境與困難?大學教學兼職化、零散化,對學生學習有什麼影響?過去一年我們向大學管理層查詢、約見教資會主席、接觸受影響同事,翻查大學及教資會的資料,希望深入了解這教育零散化的狀況。
有得讀,你真係讀?英國報考大專人數降新低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Saturday, 19 August 2017編按: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資料,香港政府批給八大院校的經費為190億元,即每個學位成本的82%,剩下的費用由學生負責,總數約為16萬。以2016年的大專生收入中位數為13,916港幣來看,16萬學債對於現時大學畢業生難免是沉重的財政負擔。據青年動力協會今年三月調查四百位訪者中,近八成認為學債壓力指數為5分至8分(10 分最高)。
一項蘇頓信託(Sutton Trust)年度調查顯示,在歐洲報讀大專的青年比例降至近年新低,主要因為經濟問題和缺乏社會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