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鐵工潮十週年

【更多內容可參閱「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專頁】

【惟工新聞】在職工盟當組織幹事的吳冠君,十年前收到風知道紮鐵工友正醞釀罷工,遂帶著政府文件到天光道地盤視察。原本純粹想了解情況,但觀察到在場工友情緒熾熱,冠君於是「借機撥了幾撥」,群眾的怒火遂成燎原之勢。然而最終要真的「燒得著」,工會組織者既要維持士氣與處理歧見,更要面對不同權力的互動以至衝突。

本想視察環境 最後煽火燎原

冠君於2003至2004年左右加入職工盟當建築工會的組織幹事。當年正值沙士,經濟蕭條,地盤欠薪個案很多,追討欠薪成為工會的主要工作。職工盟那時採取如封地盤等較進取的手法,追討成功的個案不少且效率高,因此於行頭建立了「收數快」的渾名。但講到尾,「工會只係收數公司。」他笑道。

【更多內容可參閱「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專頁】

【惟工新聞】2007年前的紮鐵工潮,罷工行列裡不時傳出「紮鐵佬係好漢」的口號,在那個時空,「紮鐵工人 = 紮鐵佬」的全男班定律依然成立。若說工潮十年後有甚麼改變,不得不提就是娣姐(陳火娣)率先打破這條定律,成為香港首個女性紮鐵工人。看著十指點綴著水晶甲的模樣,旁人或許只當她是個愛美的師奶,未必想到她同時也是手持大工牌、身負四年實戰經驗的師傅,從長沙灣地盤收工後風塵僕僕趕來接受訪問。全男班定律是打破了,娣姐指女性入行不再苦無門路,但近年長期留在行內的還是不多:「所謂生存,就係捱落去。」

畢竟,紮鐵本來就是艱難的工作。

決志入行:「試過,都不枉此生」

捱,可能是娣姐自小習慣的體驗。在得到「女紮鐵師傅」這個身份之前,她首先就是個工傷者家屬。父親本來是個紮鐵小判頭,大約三十年前在一次地盤意外受傷,無法繼續工作,更導致局部失憶。那時候娣姐才十多歲,不太曉得當時詳情,只知母親為了照顧父親要丟下一直打理的麵檔,交給她去做,小小年紀就得輟學工作擔起頭家。「好在街坊見我年紀細,都肯幫襯。」

【更多內容可參閱「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專頁】

【惟工新聞】罷工現場有工人,必需;有工會幹事,正常;有記者有警察,意料之中。要是除卻上述人等以外尚有旁人幾乎天天踏足現場熱情投入,似乎不太容易想像。但「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成員黃彩鳳早在紮鐵工潮已經辦到這一點,與工人打成一片,看顧被忽略的人,原本較不受注目的工人文藝創作以至少數族裔工人,都被她帶入眾人視線範圍內。事隔十年,不少曾參與工潮的工友依然記得彩鳳,聊起近況,甚至打趣說「真係估唔到佢會結婚生仔」。

你是人,我是人,展開對話不必計較那麼多身份。彩鳳以行動示範了罷工聲援者除了捐錢和呃like之外更多直接扣連工友的可能。「我定位係打雜,去到,就睇下有咩邊緣嘅位。」越是邊緣,越需要接觸和理解。

突破傳媒壟斷 以攝錄機還原工人聲音

說邊緣,「紮鐵佬罷工」這件事本身就有夠邊緣。

【更多內容可參閱「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專頁】

【惟工新聞】「起樓者不得其居呀。」暱稱「河馬」的紮鐵老師傅劉庚豪,開口像個老派教書先生,手上一桿毛筆贏過書法獎項也讓他到過美術館參展,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地盤佬。十年前的紮鐵工潮,他參與其中,其後也目睹工會成立,可是這場勝利卻讓他感慨世事無法盡如人意。建築商向傳媒吹噓紮鐵人工高前途好,上了年紀的河馬卻不多機會開工。「呢一行,仲有好多黑暗面!」

「人地喺出面罷工!你仲瞓覺?」

1976年河馬來港定居,二十多歲開始做地盤雜工,當時日薪55元,不久發現做紮鐵日薪75元,心動之下到荔枝角的地鐵地盤問工,一擊即中。「六個半銀錢買一把鉤仔(紮鐵手鉤),就去開工。」一個接一個地盤做下去,他在香港多項著名建築工程都留下足跡:「沙田第一城第一期就係我喺度做,嗰時個判頭,都死咗喇。」

【更多內容可參閱「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專頁】

【惟工新聞】人稱「阿Man」的紮鐵業團結工會總幹事黃惠民,於1970年代末期成為紮鐵學徒,入行至今接近40年。10年前,他積極參與紮鐵工潮,成為其中一位工人領袖,負責面對傳媒,也時常鼓勵士氣和調解紛爭。工潮結束後,阿Man與其他紮鐵工友在職工盟的協助下成立了「紮鐵業團結工會」,並成為工會第一屆副理事長。時值紮鐵工潮十週年,我們訪問了阿Man,希望了解工潮前的紮鐵業,也希望了解他加入工會10年來的經歷。

阿Man出生於五十年代,13歲便輟學投身社會,在鐘錶店做學徒。數年後一夠秤便轉到錶殼廠,希望學得一門手藝,但卻被老闆調到包裝部。阿Man因此投身紡織業,並以五、六年時間學全紗廠內每個工序的技術,更晉升為指導工。後來阿Man因為暗中組織廠內工友罷工,廠東「順藤摸瓜」得知他是主事者,最後將他解僱。

編按:是時候抉擇了。10年前的這個晚上,就是維持36天的紮鐵工潮終結的時刻,以達成談判落幕。隨著工人一個接一個因積蓄見底無奈復工,罷工的籌碼快速流失,核心成員只好忍痛速戰速決。當日僅得微小加薪的「慘勝」,換來的是工會和集體談判機制的成立,曠日持久的罷工並沒有白費,遺留的震懾力讓商會在此後10年穩步加薪,不敢妄為。麥德正的工潮日誌來到最終章,如欲重溫歷史一刻,萬勿錯過。

傳說結束了,歷史才剛開始。


文:麥德正

續前文

千鈞一髮(9月7日至12日):

罷工工人陸續復工,勞方實力大不如前。此時商會願意談判,工人則把握這個機會讓工潮有一個可接受的結果,然而手上籌碼不多,爭取到的成果也有限。

9月7日(星期五)︰罷工第三十一天

荃灣 「如心廣場」建築地盤外    

編按:出動黑社會去對付示威者,不是始自雨傘運動,這股歪風早在10年前的紮鐵工潮已經出現。不過同一招對不同人士效果也不一樣,古惑仔不但無法震懾孔武有力的紮鐵佬,反而挑起他們的怒火,引爆之後連場「封地盤」的激烈行動,誓要停止地盤開工。但另一邊廂,建築商拒絕返回談判桌,延續罷工三十日後,部份支撐不了生計的工人已經復工。奮進與退卻之間如何拉扯?且看麥德正今回的工潮日誌。

 


文:麥德正

續前文

9月2日(星期日):罷工第二十六天

中環 政府總部

上午11時,約500名示威者參與了「工聯會」在政府總部舉行的集會。當中有部份是紮鐵工人,但相信更多的是「工聯會」屬下「建造業總工會」所動員出來的建築工人會員。


工聯會在政府總部外舉行集會(無線新聞截圖)

編按:10年前的今日,紮鐵工人的持久罷工已踏入9月,建築商態度依然強硬,工人卻已瀕臨手停口停,開始蘊釀更激烈的行動期望速戰速決。另一邊廂勞資談判再度展開,工人在談判前舉辦祈福會,拜的原來不是一般地盤工人尊崇的魯班而是尉遲公。箇中典故,且看麥德正今回的工潮日誌。

 


文:麥德正

續前文

8月29日(星期三):罷工第二十二天

馬鞍山 港鐵上蓋地盤

清晨,近80名工人糾察乘坐兩輛旅遊巴士到達地盤外,李卓人和梁國雄也到場,呼籲紮鐵工人罷工。工人糾察人數眾多,守住了各個地盤出入口及附近的車站,一定要勸阻紮鐵工人進入地盤。


工人到馬鞍山港鐵上蓋地盤呼籲去開工的工人加入罷工(無線新聞截圖)

編按:罷工必須有訴求,一場千人參與的大罷工又如何統合眾人意見,制訂反映工人意願的集體訴求?成功舉辦一場吸引傳媒注意的2,500人大遊行,不代表兩天後舉行的工人大會同樣順利,10年前今日在九龍明愛中心借場發起的紮鐵工人大會就充滿火藥味,討論「長散工」和「散工」薪酬劃一時未有共識,更一度發生衝突驚動東道主報警。到底局面如何收拾?且看麥德正今回的工潮日誌。
 


文:麥德正

續前文

8月26日(星期日):罷工第十九天

銅鑼灣 維多利亞公園

在維多利亞公園球場,遊行人士還未到齊,「支援陣線」的人員已在正午12時到場派發宣傳刊物,一群天主教徒下午1時半在場為紮鐵工人舉行祈禱會,之後加入遊行。有些熱心市民和聲援團體也一早到場。

下午2時,遊行開始,由廿四名裝扮醒目的紮鐵工人帶頭,他們都沒穿上衣,把衣服纏在腰間,露出一身結實的肌肉,黝黑的皮膚滲著汗水。他們頂著醒目的白色安全頭盔,頭盔上繫著寫有「工人大團結」白字的紅頭巾,手戴灰白色工業用皮手套,有一條纏在腰間或壓在頭盔下的「祝君早安」白毛巾。他們這一身是標準的開工裝扮。

編按:這邊廂重申紮鐵工潮影響地產商,那邊廂卻聲稱「不願評論工人的行動」,李嘉誠這種評完又唔認的口術是甚麼意思?「人肉搜尋」不是高登仔的專利,紮鐵工人同樣會用來將照樣開工的工賊點相,但警方則乘機大造文章上門拘捕工人代表。麥德正的工潮日誌今回講到工潮中段,各界人士支援火力全開的同時,商家依然企硬,警察和工聯會仍小動作不斷,角力詳情如何,還看內文。

 


 

文:麥德正

續前文

8月23日(星期四):罷工第十六天

土瓜灣天光道 「半山壹號」建築地盤外

昨天唐英年表示關注工潮,隨著工潮的效果日彰,罷工工人的鬥志十分旺盛。

從上星期開始,每天大清早,都有紮鐵工人自發到不同的地盤,呼籲同業兄弟參加罷工。他們特別是針對規模較大的,其中一個,就是天光道地盤(即「半山壹號」建築地盤)。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