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
為補家計來港慘遇意外 母:以為只是分類廢品,哪想到有這種機器?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Saturday, 20 July 2019上周四(7月11日),一名年僅20歲,原籍河南信陽新縣的青年羅君豪在流浮山一個回收場工作期間,發生嚴重事故,右腳膝蓋對下被碎膠機絞碎,左腳皮肉被削去。這宗工傷曝光後令讀者嘩然,媒體同時發現羅君豪受中介所騙,誤以為支付2萬元可以得到正式工作簽證,結果卻在異地身無分文而被僱主控制,相信香港有不少工人身陷同樣問題。《惟工新聞》遂採訪了羅君豪父母了解情況。
幫補家計難耐收入微薄 萌生到港念頭
羅母向《惟工新聞》表示,由於新縣的工資水平太低,種地收入亦難以維生,他們一家很早便穿州過省到福建廈門打工,兒子亦在廈門讀書。不過,一家人因收入問題難以供兒子完成職業學校課程,羅君豪於是決定輟學打工,並希望自立和幫補家計。
與內地工傷者同行26載——重慶市自強服務站悼陳錦康總幹事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Friday, 10 May 2019編按: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先生於5月5日不幸病逝,享年60歲。這位三十多年來致力工傷權益的工運老將,在香港協助因工受傷、死亡的受害者及家屬,提倡職業安全的功勞,一直為人熟知。然而或許較少人了解的,是「康仔」在於支援中國內地的工傷及職業病受害者,也是同樣地不遺餘力。早在1993年深圳致麗大火,他已聯同一眾香港勞工工作者親身到醫院慰問傷者,提供支援。而其中一名受助的傷者小英,現在已在重慶設立「重慶市自強服務站」,紥根內地服務工傷及職業病受害者。
得悉「康仔」不幸辭世,重慶市自強服務站仝人致上悼文,懷念這位先行者為內地工傷職業病工作帶來的啟發。
1993年11月19日,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致麗玩具廠發生特大火災,當時燒死了84位女工,54位女工重傷致殘,當我們躺在醫院痛苦無助絕望的時候,有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簡稱CIC)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的病床旁邊看望慰問受傷的女工,那時認識了陳錦康。
【工傷職業病專輯.後記】魚翔淺底 鷹擊長空 ──深圳致麗特大火災25週年有感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Sunday, 28 April 2019【工傷職業病特輯】接連工業意外過後,中國的安全監管體系怎樣回應?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Friday, 26 April 2019【工傷職業病特輯】從職業傷亡數據看生命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Wednesday, 24 April 2019【工傷職業病專輯.前言】職業災害之難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Monday, 22 April 2019【工傷職業病特輯】亞洲工傷病患抗爭事件簿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Sunday, 21 April 2019testing_for_map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Monday, 25 March 2019根據國際勞工局數字,亞洲每年有一百一十萬人死於工業意外或職業病,而死者之中大部份是最無保障的勞工,包括窮人、女工、無接受過訓練及非正規的員工。他/她們工作傷亡及患病後缺乏社會照顧,尤其是在康復問題上,僱主往往不肯負責任。
僱主及政府對受害工人棄之不顧,往往是受害者挺而抗爭的導火線。歷史當中,只要有工業發展,工人抗爭就如形隨影地爆發,受傷、患病工人及工殤者家屬為爭取保障而奮鬥的事件此起彼落。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亞洲也不例外,隨著各種製造業遷移到亞洲國家,職安健問題亦在亞洲出現,催生了各地的受害者組織,六十年代開始工業起飛的香港也包括在內。
在八十年代初,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召集了日本、韓國、台灣和香港等地的同行者,包括醫生、工會及勞工團體,共同分享抗爭和後援經驗。經過多年努力不懈及各方面支援下,一個亞洲網絡終於形成,而且有多國參與──日本、中國、香港、韓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等。他/她們分別組織了受傷人團體或社會服務中心。
台灣工傷協會:塵肺礦工的鬥爭
由惟工新聞發表 on Friday, 1 February 2019編按:塵肺病可說是最為人熟知的職業病。在香港,隨著產業轉變,越來越少工人新患上塵肺病,但塵肺病工友和家屬仍然努力爭取改善補償政策。
在中國,情況完全不一樣。一些關注塵肺病的團體估計,全中國有數百萬塵肺病人。近年曾經在深圳工作的湖南建築工人接連到深圳要求賠償,可是這些工人屢次遭到政府鎮壓。
那台灣呢?惟工新聞轉載台灣工傷協會的文章,談談過去台灣換上塵肺病的煤礦工人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