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內地政府對於民間訊息交流一直嚴格監控,儘管如此,人們不甘被政府與官方媒體滅聲,不少工人自發在網上發佈自己的維權行動,讓社會聽到他們的吶喊,亦有人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經營公民媒體,紀錄各種各類的社會問題與民間運動。然而,中國互聯網資訊辦公室日前公佈了新的《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這意味著內地的訊息傳播自由將受到進一步的壓制。 
 
《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於2005年出臺,經多次修改,最新規定將由本年6個1日起實施,對公民社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監管範圍擴大至微博、微信
 

【惟工新聞】出咗半斤力,永遠不會攞返足八両。香港法定最低工資將於今年5月1日由時薪32.5元上調至34.5元,亦即由2015年起年均升幅僅3%,遠遠跑輸同期本地生產總值升幅,基層打工仔無望分享繁榮。不過一旦經濟增長下滑工資則往往被率先開刀,中國大陸連續多年經濟前景不明朗,近期再次掀起凍薪潮,惟部份地區仍願意提高最低工資,上海更自前日(4月1日)起連續第八年上調。

上海深圳最低工資跑贏香港

上海市政府宣佈自4月1日起,將最低工資標準從月薪人民幣2,190元增至2,300元,升幅約為5.0%。深圳亦將於6月1日起增加最低工資4.9%至月薪人民幣2,130元。兩地最低工資加薪比率皆勝於香港。

不過這一波加薪消息並未掩蓋其他噩耗。廣東省今年2月公佈《廣東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一反過去最低工資「至少兩年一調」的原則,推出新規定變成以後將「原則上至少三年一調」,意味可連續三年凍結最低工資。

去年全國僅9地區加最低工資

急凍最低工資在中國並不罕見,近年更有惡化跡象。2014年全國有19個地區(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到2016年則只剩9個地區增加了最低工資。

【惟工新聞】工人成為外交棋子?上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終止在巴勒斯坦設立殖民區,中國有份投贊成票,但本週三(1月4日)卻與以色列達成輸出輸出建築工人協議,輸送大量中國工人到當地興建房屋,被阿拉伯傳媒質疑可能協助擴張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的非法殖民區。

房屋及建築部長:為打擊樓價

《耶路撒冷郵報》消息指以色列已和中國達成協議,未來半年中國將輸出6,000名建築工人興建房屋,紓緩當地房屋問題,協議將於2月底在耶路撒冷正式簽訂。

以色列內閣早在2015年已計劃輸入20,000名中國工人。房屋及建築部長格蘭特(Yoav Galant)近日表示輸入外勞是為了打擊高樓價問題,「中國工人將縮短建屋時間,為公眾降低樓價。」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字顯示當地樓價在2006至2015年升了102%,惟依然遠遜同期香港樓價的220%暴漲。

內塔尼亞胡拆巴人家園 猶太殖民人口激增兩成

編按:任何對中國有基本認知的人都知道,戶籍問題對在城市打工的農村出身是嚴重困擾,福利的差距讓他們淪為二等公民。位處北京皮村的「北京工友之家」成立於2002年,以「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目標安頓工人家庭,不僅設立打工博物館和幼兒園、小學,由此萌生的「新工人藝術團」更以創作聞名全國。可惜一切正面臨危機,北京正驅趕外來人口,皮村工人慘遭逼遷,在隆冬當中已被停電兩個月。惟工新聞特此轉載《紅氣球》相關消息,揭示這個聖誕節的不平安。

 


在當前的中國,工農群體在總人口中仍佔有相當的比例,但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卻長期不被表述。北京工友之家的成立,就是要為這個群體發聲,為這個群體歌唱。他們不唱誰家又發財致富,也不唱誰摸著石頭渡過了河,他們只願獻上屬於勞動者的贊歌。

2星期轉新款 製衣工人生死時速

【惟工解密】天冷轉季買新衣,似乎越來越不是香港人的習慣。逛逛H&M、ZARA、GAP這些主流品牌,不用等轉季,幾個星期就全換了款。有沒有想過,工人要怎樣才能生產到這些又快又高質的時裝?你付出的價錢有多少可以回到生產衣服的工人手上?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SACOM)調查員分別在2015年及2016年,以工人身份進入三個品牌的工廠調查。當中包括兩間生產H&M產品的公司:位於安徽的蕪湖獅丹努服飾有限公司,與及位於山東省的櫻桃服裝有限公司;生產ZARA產品、位於湖北省的志強服飾有限公司;還有生產Zara及GAP鞋具、位於佛山市的南海南寶鞋廠有限公司。
 
件計薪金微薄 收入受訂單多寡影響
 
編按: 用以抗衡中國勢力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可能會胎死腹中?經濟雜誌Financial Times有文章分析道,TPP受到美國大選局勢的影響。不過,早前本報便曾報導TPP的種種問題,它的失敗或許不一定是壞事。惟工新聞特此翻譯。
 

當人們寫美國衰落史時,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慘敗雖不足以成為一個篇章,但無可否認它足夠成為一個注腳。

【惟工新聞】港資內地工廠違法行為導致工人抗議的個案再度增加,港交所對上市公司缺乏監管,股民分分鐘助紂為虐。今日(10月12日),職工盟第三年發佈港資企業在內地的勞工權益狀況的調查報告,發現情況較去年更嚴重。

集體維權數字升3成 港商用盡方法走數

由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間,經由網上媒體報導的港資內地工廠維權個案共有32宗,受影響工人約5萬,抗爭數字比上年的紀錄增加接近3成。在32宗個案中,接近4成半個案發展出罷工,其餘為大型勞工抗議事件。

工人集體維權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廠商違法勞工法,六成個案與港企逃避遣散費(內地稱為經濟補償金)及拖欠工資有關,有的廠商會利用企業遷址、轉型、長期拖欠工資等手段逼迫員工「自願離職」,以逃避或減低遣散費的賠償金額。職工盟批評,廠商在處理勞資糾紛時手法拙劣,很多受影響的工人在關廠那一刻才得知消息,工人追討無門,要發動罷工或其他行動,才能迫使資方進行協商。

烏坎村村民於2011年成功對抗村官私賣土地,一人一票推選村委會,被視為中國基層民主的重要模範。上月,正準備上訪追回被賣土地前夕,民選的村委會主任林祖戀被捕,烏坎村民發起抗議,遭流血鎮壓。
 
此後有5名香港記者到烏坎村採訪,遭公安粗暴對待及驅趕,扣押至凌晨始獲釋。這事件除了顯示中共政權的恐懼,另一方面卻也透露了香港媒體對待中國議題態度的變化──資深中國組記者阿慧(化名)一語道破:「點解會俾人揼?因為得我哋去囉。」
 
近年港媒少做中國採訪 成本考慮多於迴避敏感
 
編按:基建刺激經濟?不論香港的財政司還是中國政府,都好像對此深信不疑。即使香港近年出現大量反對大白象工程的聲音,中國連番出現反對興建化工廠和發電廠的抗爭,兩地政府仍對投資基建樂此不疲。但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的基建投資摧毀而非創造經濟價值。惟工新聞翻譯來自《金融時報》的導讀,讀者看看這項背後的理據。

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超過半數中國基建投資的無法收回成本,換言之是摧毀而非創造經濟價值。這個發現將引發關於中國基建帶動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可行的辯論。

【惟工新聞】大陸言論封鎖再添一個犧牲者!在香港有設置繁體字版本網站的中國勞工媒體《破土》經3個月爭取依然無法爭取網站解封,今日(9月3日)在微信宣佈解散,並且「停止任何以破土名義進行的內容創作和線下活動」。

《破土》自2014年7月11日成立,評論中國工人及各種民生問題,亦恆常翻譯西方媒體評論。由於成立初期已設置繁體網站以及Facebook專頁,在香港和台灣亦頗受注目。

據悉《破土》團隊以學者和學生為主,其顧問委員會包括中港台三地以至北美的學者,當中甚至有全國政協委員。但這無助它擺脫被維穩部門打壓的命運,今年5月30日起《破土》的內地網站遭工信部封鎖,無法瀏覽,糾纏3個月仍舊不獲當局確實答覆,決定解散工作團隊。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