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截拳道是啟蒙、是生活之道,是一種朝向意志力與控制力的行動。欲了解截拳道,一個人必須捨棄所有概念、模式與派別;其實,他甚至應該扔掉甚麼是或者不是理想截拳道的概念。」

——李小龍

正是這段話,將截拳道帶到另一個層次;同時亦因這段話,證明了截拳道的現實局限。李小龍嗣後,截拳道被分成不同流派:伊魯山度、黃錦銘、木村武之等李小龍嫡傳弟子,俱在不同地方宣傳自己一套截拳道。許多難辨真偽的武術師傅,亦聲稱自己學到了截拳道精義。結果為了跟冒牌貨區別開來,李小龍基金會決定將正牌截拳道定名為「振藩截拳道」,以此來稱謂「李小龍真正的道藝武術」。李小龍耗畢生心血批判的僵化傳統,卻在他創立的截拳道上完全浮現。這種自我異化的歷史悖論,除了牽涉別有用心的操作外,還反射出截拳道理論本身內含的種種問題。過去三回,筆者以半個「龍迷」角度大宣李小龍思想;來到最終回,我們不妨再次「迴塵」,審視一下宗師的遺缺。

理想與現實

離開超凡而再次入世。理解彼岸之後,回歸並活在此岸。經過沒修煉的修煉之後,一個人的觀念繼續能在現象的事情中抽離,而這人就算是身處現象之中,仍然感覺虛空。

——李小龍,《沒有圓周的圓》

前幾回的文章,有一個概念不斷反覆出現,那就是「自我」。不管練武還是演戲,李小龍思想始終離不開「自我」這個範疇。在燥動不安、政經崩壞的世代裡,如何保持自我必然是個普遍課題。不過,由一名「打仔」口中說出卻實在別有一番滋味。假如在網絡上寫幾篇潮文、抽兩下水便可冠以才子之名,那身體力行、活出自我的李小龍,就更是20世紀的武術哲學家了。

我在故我思

從影二十多年的經歷使我不得不這樣看,演員是一位專心致志的人,他具備敬業精神,拼命地工作,這令他有超常的理解力,使他能夠成為一位勝任的自我表達藝術家。無論從體力上、心理上還是精神上都能夠打動觀眾。
——李小龍,《究竟當演員是怎麼一回事》
 

說了很多,卻沒有道出
心底最由衷的感覺
離別會很久
但只需記住
我會永遠牽掛著妳

——李小龍《雨》

若然不提作者姓名,還以為這又是鄺俊宇一類文青的手筆。不管過了幾多年,李小龍在坊間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武打明星」四字之上,對他的談資亦往往局限於雙節棍、「曱甴」與「Be Water My Friend」等各種朦朦朧朧的潮流符號(當然,在老一輩人中還可以加上丁珮與苗可秀)。說他會寫詩、懂哲學,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然而,正正是這些受人忽略的面向,讓李小龍的傳說歷久不衰。由葉問詠春到振藩功夫、由截拳道到《拳道釋義》,李小龍遣下給世界的不單止有四套半電影,還有他追求自我、挑戰傳統的藝術思想。本系列將會一連四集,剖析李小龍的精神世界,重新審視宗師的智慧與遺憾。

龍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