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惟工新聞】2018年12月3日,大圍新翠邨外判清潔工抵達房委會,準備發起罷工抗議義合清潔公司(下稱義合)拖欠遣散費,工友最終不戰而勝,義合宣布支付遣散費。惟工新聞訪問了幾位新翠清潔工,一探她們怎樣看自己的工作,又怎樣理解外判制度。

倒樓辛苦但自由    方便雙職母親分配時間

柳姐一家在1992年搬到新翠邨,當時她還未結婚生子,在製衣廠當女工,正式成為清潔工是十八年後的事,但柳姐早已經親身接觸過這份工作,是父母的好助手。柳姐的父母在1999年開始做清潔工,二人負責新偉樓的倒樓工作,也就是從高至低逐層清理大廈的垃圾。新偉樓是舊長型公屋,樓高十八層,每層多達八十戶,全棟樓便有1440戶,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後來爸爸患上心臟病,妹妹便頂替他的位置,與媽媽拍檔。到了2010年,柳姐也正式入行,家中兩代都是清潔工。

海麗罷工一周年回顧

今天是海麗罷工一周年,那場由工友先發、充滿力量的罷工雖然已經過去一年,但是,當中對社會的影響力卻仍未消失。在這一年裡,有不少清潔工受到海麗工友鼓舞,以行動爭取被剝削掉的權益,而老闆也對清潔工行動聞風喪膽,甚至有的在行動前一晚已跪低,答應支付清潔工爭取的合理賠償。
海麗罷工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會如此成功、對社會又具體造成什麼影響?現在,讓我們來回顧海麗罷工的一系列報導,與及這一年裡發生過的清潔工工潮。這些事件,不論成功或失敗,都為社會貢獻了寶貴的養份,讓不甘被壓迫的人們有經驗可循,最後一篇《聯同工友爭取權益 你也做得到》雖是歸納2016年浸大工潮經驗,但仍然值得一讀。

1.【海麗清潔工爭遣散費、加人工】

1.1海麗邨清潔工損失百萬遣散費 追討不果或會發起罷工
https://wknews.org/node/1598

【惟工新聞】強姦犯事後迎娶受害人即可脫罪?這種不人道的規定即將在約旦終止。約旦國會昨日(8月1日)投票通過廢除已執行了57年的相關法例,被當地女權人士評為「中東地區的歷史性時刻」。
 
廢法仍待上議院及國王通過
 
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約旦法例第308條註明若犯下強姦者與受害人結婚並維持該段婚姻3年以上,即可獲赦免。國會昨日通過修訂刑事條例,將以上法例廢除。若這項決定稍後獲國會上議院認可以及國王簽署,即可生效。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2016年10月成立委員會,研究修訂自1960年訂立的現存刑事條例。委員會今年2月提出法律改革建議,獲政府支持。
 
編按:惟工新聞去年舉辦工作坊,由獨立媒體(香港)小型岀版資助計劃支持,探討各行各業零散工狀況。參加者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訪談工友後寫成的故事將陸續刊登。到底免費報派報員被街坊追打至工傷怎麼辦?超市promoter如何被層層食價?配音員由合約制轉為零散化之後如何生存?月入過萬的陪月員真是一份筍工?工作不穩定又缺乏勞工保障底下的笑與淚,將為大家一一披露。
 

 

【惟工新聞】阿珍很喜歡小孩。在公司做了二十多年會計,廠房北移,她選擇留在香港。中年轉職不算順利,幾經轉折,她報讀了婦女中心的陪月課程。很多同期的同土學都比她先上岸,分別只在於其他人有生育照顧小孩的經驗,較易獲得僱主信任。有人勸她何必老實交代自已沒小孩,她卻堅持不想講大話。

等候工作期間做家務助理 精通養生煮食技巧

編按:當我們使用「農夫」這個詞的時候,好像已經假設了務農的就是男性,雖然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惟工新聞翻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就是女性在農業中被忽略的情況。
 

在印尼蘇拉威西島的東南部農村Ulu Simbune,一個男孩正在匆忙地騎著單車穿越叢林。對他來說,星期日意味著到家裡擁有的可可田辛勞工作。從早上6至7時到下午2時,每次8小時的工作包括清除雜草和向可可樹噴灑殺蟲劑。
 
他不是獨自一人工作。他的媽媽和哥哥比他更早抵達田地。由於他的爸爸,家庭的經濟支柱早就死於腎腫瘤,他的媽媽要獨力撫養孩子。為了增加收入,她除了全職在小學教書以外,還種植可可。現在農作物已成為她主要的收入來源。
 
編按:一直以來,貧窮、戰亂、環境污染、土地被國家或企業奪去都是逼使農民離鄉別井,甚至遠赴他國謀生的原因。現在,全球暖化加劇亦成為驅離農民的因素之一。這篇來自苦勞網的翻譯文章指出,迎接這一波「氣候難民潮」的是城市的血汗工廠。
 

 
作者:Anna Plowman(瑞典獨立研究者)
譯者:黃珮蓁(南方國際編譯團隊成員)
 
【惟工新聞】以巴戰爭雖然暫止,但以色列對加沙的封鎖卻一直沒有解除。戰火摧殘加上物資缺乏,有報告指出,4年之後加沙將不可居住。但國際對此劣境沉默以對,關注加沙的人們於是展開行動。
 
昨日(9月27日),一班女性乘坐船隻Zaytouna-Oliva出發前往加沙,此行動名為「女性駛往加沙」("Women's boat to Gaza"),船員打算突破加沙的封鎖線。Zaytouna-Oliva上共有14名女性,他們代表著遍布5大洲的13個國家女性,當中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三名國會議員、辭了職的美國外交官、記者、奧運會運動員和醫生。
 
以軍曾屠殺支援船隊 死者遺孀堅持打破封鎖線
 

日本經濟衰退,人口老化及低出生率令適齡勞動人口持續下降,安倍政府遂積極提倡「女人經濟學」,鼓勵更多女性投身職場以振興經濟。投資銀行高盛估計,若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看齊,將增加8百萬勞動人口,並帶來最多15%的GDP增長。不過,很多在職女性只能參與兼職或低級職位工作,高級管理層依然由男性壟斷,不利女性升遷及持續就業。有見及此,安倍於2014年設下目標,期望於2020年或以前提升政界及私人界別高級職位女性比例至30%。

可是,有企業表示政府目標過高,畢竟女性現時只佔私人企業管理層的8%,而全國30大企業的董事也只有3.1%是女性;即便是日本國會及全國的地方議會,女性議員的比率亦只有約10%,令政府在去年不得不調低目標至高級公務員及議員的7%和私人企業高層的15%。

在安倍大力鼓吹女性出外就業的同時,素來由男人主導的政商界卻未能接受更多女人加入及擔當領導管理角色。在數字百分比之下,是不少在職女性遭受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的經驗。

逾半女議員曾受性騷擾   未婚未孕竟成話柄

苦勞網編按:蔡英文宣示就職,正式成為台灣史上首位女性總統。一如目前正在爭取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希拉蕊(Hilary Clinton),政治菁英蔡英文的生理女性身份,在輿論上也標誌著某種女性力量抬頭的趨勢。日前在她陸續公布內閣名單的過程中,甚至曾被民間團體抨擊閣員的女性比例過低──似乎只要有愈多女性進入男性既有的政治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呼應了女性主義的精神,毋庸置疑是「進步」的象徵。 然而,道理真的這麼直白嗎?這實際上牽涉到女性主義裡不同流派的取徑,還有對於既有政治制度的看法。不是所有的女性主義者都同意這樣的晉身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