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訪問系列

【惟工新聞】記者不是一份舒適的工作,每天要四處奔波報導,腦袋要持續運轉,緊貼最新時勢,問到適當的問題,臉皮要夠厚,不得怯場,有時候更要面對和承受經濟政治打壓。然而,選擇傳理系的朋友都多少抱有一腔熱誠。但只有熱誠並不足夠,記者亦需要生活。新聞系畢業生阿Joe(化名)本來想做記者,那年暑假去了某紙媒實習,以極低薪做著全職記者的工作。實習中,他體會到現實與理想的張力,最終無奈放棄,因為傳媒環境與工資實在難以容下他的理想。

紙媒界北韓 禁屬下記者聯絡行家

在Joe的大學,實習雖能夠以3個學分的課堂替代,但很多人都會選擇做intern,一來借機窺探課堂外的社會現實,二來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傳媒工作。大學所提供的實習選擇不少:紙媒、電台、電視台、廣告業都有。Joe對電台較有興趣,但最後被分發到紙媒實習。

Joe簡介不同實習性質,提到紙媒當中唯獨有一間不聘請實習生:「嗰間都真係『傳媒界北韓』!佢地有自己公司手提電話,每個員工一部,check到你聯絡其他行家嘅話即炒。如果發現你爆料係會告到你甩褲,再加搵人接你同你屋企人放工。」

價錢出兩成 買下全職時間與勞力

導言:學生被要求在進入職場前便掌握行業基本技能,使實習經驗成為必須品,即使待遇再差,學生仍前仆後繼尋找實習機會。面對苛刻老闆,實習生毫無議價能力,成為廉價甚至免費的人力資源。惟工新聞專訪數名於政黨、會計公司、醫院、新聞機構實習的學生,且看他們面對的勞動條件與所得成果,是否「值得辛苦」又「學到嘢」。


「唔使做嘢又有錢落袋」,並不只在招聘版的詐騙廣告才見識得到,現實中確有可能發生,且是以更為冠冕堂皇的姿態出現。曾於城大專上學院(下稱CCCU)就讀的阿明(化名)力數校方不負責任,並無盡力確保學生在實習中有否得到學習機會,卻能坐收數千學費。儘管實習成果令人失望,在招生時,校方還以實習為課程賣點,推銷方法則是在實習期間要求學生與政治明星拍照,以照片作為宣傳亮點。縱然實習已過去一年,回憶這筆混帳時,學生阿明心中怨憤仍未平伏。

實習花費6千蚊 老師鼓勵勿收車馬費

阿明曾於CCCU修讀社會科學副學士(公共行政及管理),該科學生需要在一年級暑假時從政黨、NGO、智庫等機構選擇實習,做足160小時才能符合修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