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譽
【迴塵居】吳陳比武三部曲最終回:武術者,橫直也
由李嘉譽發表 on Friday, 27 November 2015(續前回)
「完全摧毀我的武俠夢,兩位宗師打的比街頭混混打架還難看」
——來自Youtube網友的評論
這話無疑「傷害了十三億同胞情感」,但卻是一針見血。畢竟影像已經流傳了出去,再多的誇飾亦不過是虛偽。至少,誰也掩蓋不了一個簡單事實:這場比武難看,比任何一類搏擊比賽都更加難看。倘若它代表了國術的最高成就,那整個國術界也無妨「壽終正寢」了。
為了阻止「華夏文化」衰落,各路「愛國人士」自然紛紛出動,嘗試在黑白間塗脂抹粉,甚至祭出民族旗幟捍衛「傳統文化」……如斯種種,究竟孰對孰錯?
閃轉騰挪、上下相隨
【迴塵居】吳陳比武三部曲之二:時勢造英雄
由李嘉譽發表 on Friday, 13 November 2015編按:上回講到,51年前的「吳陳比武」衍生了香港武俠小說熱潮,那麼這場比武又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衍生出來?武痴李嘉譽探索武林掌故,今回細說戰後香港拳壇「本土派」與大陸港漂「強國派」,如何在眾多塘邊鶴鼓吹下開戰。
(續前回)
英雄,總有所屬的時代,宗師自不例外。好比在脆弱不堪的「文明社會」,舞刀弄劍一類梁特口中沒啥「經濟貢獻」的活動,還不如練習TSA實際。於是乎,武力的影子,就只能夠定格在曹星如或梁國雄議員身上。
當然,這些都不過是今日調子,正如現代史也不等同人類歷史全部。回到過去,比梁特還要「超然」十倍的強豪可謂大有人在,民間衝擊亦比時下「廢青」勇武得多……正是在這片遭人遺忘的躁動土壤裡,一個又一個英雄傳說驀然崛起;吳、陳二人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強國拳師
【迴塵居】吳陳比武三部曲之一:文攻武鬥,武成文就
由李嘉譽發表 on Wednesday, 14 October 2015在武林崩壞的年代,武學已成了平民生活中的消費品,各路國術宗師自然要讓位予金庸筆下的郭靖、喬峰。至少,對比於流落香港的葉問,救國救民、後宮成群的楊過無疑更能惹人遐想。有趣的是,這些甚為「離地」的英雄故事,卻是緣起自五十年前,一場相當「本土」的比武,那就是「吳陳比武」。
談起「吳陳比武」,當年港澳兩地市民可謂無一不曉;哪怕過了足足半個世紀,吳公儀與陳克夫那「特別的搏擊技巧」,依然長年成為高登、香討等各大論壇的「熱門話題」。究竟那場大戰從何而來?當中又隠含了多少社會脈絡?它為國術界又帶來了甚麼衝擊?筆者將會一連三部曲,為大家盡數剖析「吳陳比武」。
由文攻到武鬥
事源在1953秋,其時出任香港鑑泉太極社社長的吳家太極第二代掌門吳公儀,為了宣揚太極拳的真實搏擊技巧,在與記者訪談期間不但公開表明「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更直言自己「未逢敵手」。此話一經《中聲晚報》登出,旋即一石擊起千層浪,其中尤以澳門健身院院長、西藏白鶴拳三夫之一的陳克夫(另外兩夫為鄺本夫及陸智夫)反應最為激烈,前後跟吳公儀在《新晚報》內進行了一年筆戰。最後,兩人更決定要在擂台上見真章。
【迴塵居】惟工新聞武術專欄 「迴塵居」序章
由李嘉譽發表 on Saturday, 26 September 2015坊間常言:華人社會有種武俠情意結。對於解救萬民的大俠、超神入化的武學,我們自有一種特殊的崇敬心理。其實說穿了,亦不過是對現實的另類逃避。於是乎,武學自古就跟仙佛學說糾纏不清,丹道、禪機,屢屢見諸於拳經之上;哪怕到了資本主義「文明時代」,貧窮、飢餓、壓迫依舊在科學的旗幟下大行其道,葉問、黃飛鴻等國術英雄便乘勢在銀幕上大放異彩,成為了現代人的心靈出口,也造就了一個個民族主義傳說。
當然,這些亦只是聊以自娛而已,尤其在熱兵器的洪流裡,拳術早已成了戰場上的贅物。再炫目的招式、再秀氣的大俠,都挽救不了那個「逝去的武林」。失落的拳師為了討生活,要麼走到擂台上打個血流披面,要麼便跑到民間吹噓自己祖師爺威名,間或迎合一下民族主義風潮,搞些「強國強種」的渾號。久而久之,武術家就彷彿與小丑無異,武術也成了「下九流」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