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譽

一如所料,下半年的荷里活檔期又給英雄電影擠得滿滿(其實自從Marvel崛起,哪年不是超級英雄年):《銀河守護者2》、《雷神:諸神黃昏》、《正義聯盟》、《神奇女俠》、《蜘蛛俠:返校日》,連帶經已上畫的《盧根》和《Power Rangers:戰龍覺醒》,單是筆者記憶所及的,就有7部超級英雄電影,而這還未包括那些帶有英雄元素的科幻電影,如《變形金剛》、《星球大戰》等。

撇開商業文化的規訓因素,觀眾會如斯喜歡英雄片,其中一個流行說法是英雄替凡人出了口氣,或給予了凡人一個崇拜對象,就好比李小龍之於華人一樣。這種解讀當然有理,用拯救人民的名義去追捧強人政治,本來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常態。然而,單講兩者的從屬關係似乎還不足以說明。畢竟從生產的角度看,人類才是英雄的主人,或像費爾巴哈所言:所謂神性,只是人性的反映。

英雄,可能比我們想像中要親近得多。

宿命論下的犧牲品

2016終於過去,臨走時卻不忘帶走莉亞公主母子,繼續為這年打下黑色烙印。無獨有偶,聖誕檔上演的《星球大戰:俠盜一號》,也是破天荒地以悲劇作結。查看網上迴響,看到兩條挺有意思的評論,意思大概如下:

無光劍無原力,還算星戰嘛?

——《星球大戰》香港官網上的評論

迪士尼我恨死你們了!把人都殺光,害我孩子們都哭了,我以後不會再看迪士尼的電影了!

——Youtube上的外國網友評論

常言道,故事要「情理之內,意料之外」,才可以引人入勝。但每逢到Marvel、《星戰》等大作系列時,由「本土」到「美帝」觀眾,都會自動進入了一種吞鴉片狀態,渴求導演用相同調子餵飽他們的慾望。當然,技巧不能像《原力覺醒》般直白低俗,但亦不能偏離原先軌道:總之光劍、原力少不了,結局是邪不能勝正;若真要奸人當道,那最好是黑武士……

「截拳道是啟蒙、是生活之道,是一種朝向意志力與控制力的行動。欲了解截拳道,一個人必須捨棄所有概念、模式與派別;其實,他甚至應該扔掉甚麼是或者不是理想截拳道的概念。」

——李小龍

正是這段話,將截拳道帶到另一個層次;同時亦因這段話,證明了截拳道的現實局限。李小龍嗣後,截拳道被分成不同流派:伊魯山度、黃錦銘、木村武之等李小龍嫡傳弟子,俱在不同地方宣傳自己一套截拳道。許多難辨真偽的武術師傅,亦聲稱自己學到了截拳道精義。結果為了跟冒牌貨區別開來,李小龍基金會決定將正牌截拳道定名為「振藩截拳道」,以此來稱謂「李小龍真正的道藝武術」。李小龍耗畢生心血批判的僵化傳統,卻在他創立的截拳道上完全浮現。這種自我異化的歷史悖論,除了牽涉別有用心的操作外,還反射出截拳道理論本身內含的種種問題。過去三回,筆者以半個「龍迷」角度大宣李小龍思想;來到最終回,我們不妨再次「迴塵」,審視一下宗師的遺缺。

理想與現實

離開超凡而再次入世。理解彼岸之後,回歸並活在此岸。經過沒修煉的修煉之後,一個人的觀念繼續能在現象的事情中抽離,而這人就算是身處現象之中,仍然感覺虛空。

——李小龍,《沒有圓周的圓》

前幾回的文章,有一個概念不斷反覆出現,那就是「自我」。不管練武還是演戲,李小龍思想始終離不開「自我」這個範疇。在燥動不安、政經崩壞的世代裡,如何保持自我必然是個普遍課題。不過,由一名「打仔」口中說出卻實在別有一番滋味。假如在網絡上寫幾篇潮文、抽兩下水便可冠以才子之名,那身體力行、活出自我的李小龍,就更是20世紀的武術哲學家了。

我在故我思

從影二十多年的經歷使我不得不這樣看,演員是一位專心致志的人,他具備敬業精神,拼命地工作,這令他有超常的理解力,使他能夠成為一位勝任的自我表達藝術家。無論從體力上、心理上還是精神上都能夠打動觀眾。
——李小龍,《究竟當演員是怎麼一回事》
 

說了很多,卻沒有道出
心底最由衷的感覺
離別會很久
但只需記住
我會永遠牽掛著妳

——李小龍《雨》

若然不提作者姓名,還以為這又是鄺俊宇一類文青的手筆。不管過了幾多年,李小龍在坊間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武打明星」四字之上,對他的談資亦往往局限於雙節棍、「曱甴」與「Be Water My Friend」等各種朦朦朧朧的潮流符號(當然,在老一輩人中還可以加上丁珮與苗可秀)。說他會寫詩、懂哲學,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然而,正正是這些受人忽略的面向,讓李小龍的傳說歷久不衰。由葉問詠春到振藩功夫、由截拳道到《拳道釋義》,李小龍遣下給世界的不單止有四套半電影,還有他追求自我、挑戰傳統的藝術思想。本系列將會一連四集,剖析李小龍的精神世界,重新審視宗師的智慧與遺憾。

龍圖騰

【迴塵居】也談《G1格鬥會》

不經不覺,ViuTV經已開台一個多月,而它的重頭戲之一、全港第一檔女子MMA真人騷——《G1格鬥會》也步入了尾聲。經過5個星期的擂台拼鬥,就算未能看得人咬牙切齒,也至少是一地花生。現在隨便跑去高登或各大cap圖group,相信都能見到Hazel(唐紫睿)藐嘴藐舌的gif圖。可以說,單以娛樂節目計,它的確十分成功,「打一場硬杖」亦成了繼「SAS」後最深入民心的洗腦歌詞。不過既然它是以MMA格鬥做招牌,那除卻花生外,拳頭也不應被忽略,否則就枉費眾女的傷痕了。

有進步 未夠好

節目開播的時候,相信不少人都會質疑這幫「半紅不黑」的雜牌軍能否打出火花,事實上這亦是節目的重點噱頭:若然這是甚麼Ronda Rousey比賽轉播,還不如看Fox Sport罷了。平誠地說,眾女將的表現有目共睹,許多人最初連揮拳都有困難,到最後多少都能打出一定水平。像Rika(劉燕妮)、阿旦(鄧伊玲)兩位選手本就因身型、體能而吃虧一截,但隨節目發展她們都能打出悍勁並展現出個人風格。以Rika對Vangie(鄧穎芝)那場為例,雖然Rika力量不及對方,技術亦略嫌未夠成熟(防守生硬,且易亂陣腳),不過也算做足本分,間歇地以快拳向對方施加壓力。這些進步與決心,絕對值得肯定,也證明了節目水份含量達標:就算未完全真打,眾女亦肯定下過苦功鍛煉。

編按:跆拳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腳踢法,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否適合實戰?繼上回介紹ITF(國際跆拳道聯盟)系統的跆拳道源流之後,武痴李嘉譽今回剖析流行全球流行到成為奧運正典的WTF(世界跆拳道聯盟)系統,從具體打法評述實戰技擊如何轉型為一項運動,甚至一盤牽涉龐大利益的國際生意,卻又詭異地符合本土精神。

上回專欄:【迴塵居】跌宕浮沉:淺談跆拳道歷史

 


觀乎國術界對WTF(世界跆拳道聯盟)跆拳道的各類批評,最為有名的一句便為「起腿半邊空」,意即出高腿會令人失重心,故在實戰中要盡量少用。誠然,這話有一定合理性,畢竟雙腿就是一切行動的根本,抬腿過高更會犧牲速度與平衡。但凡事都不可能是教條,由李小龍的「李三腳」到柳海龍的「柳氏劈掛」,俱證明高腿之實用價值。因此,要對跆拳道進行剖析,我們便要超越過分簡單的常識,以一種更為宏觀、深入的角度重新思考。

高、中、低的抉擇

要詳細瞭解跆拳道的踼法問題,可先以出腳高度籠統檢視一下不同腿法在實戰中的功能。

編按:跆拳道風行全球,這種韓國武術有多少繼承自千年歷史的「托肩術」,又有多少源自戰前的日本空手道?軍旅出身的現代跆拳道創始人崔泓熙如何與獨裁者朴正熙(南韓現任總統朴槿惠之父)反目,被逼流亡海外,引發國際跆拳道界分裂成兩大陣營?武痴李嘉譽今回揭開箇中歷史,下一回將續談坊間對跆拳道實戰搏擊能力的質疑。

下回專欄:【迴塵居】武術?舞術?WTF跆拳道中的種種問題
 


談到能夠風行全球的民族武術,跆拳道必然要佔上一個席位。從奧運賽場到民間,跆拳道都一直廣受大眾歡迎。哪怕在保守得可憐的香港,都經常可以看到身穿跆拳道袍的「小學雞」通街跑。然而,儘管跆拳道在世界各地累積了不少名聲,卻很少有人嚴肅地視之為格鬥技。至少,沒甚麼人會期侍一個跆拳道黑帶可以掟磚掟得比一個練泰拳的厲害。

究竟跆拳道真能算得上是武術嗎?它何時變成了一門普及運動?這段歷史背後又有幾多辛酸血淚?

朝鮮托肩術  

【迴塵居】是非之地,群雄並起

編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少好武之人熱衷爭論誰強誰弱,有時台下的口水戰甚至比台上高手較技更兇狠。武痴李嘉譽今回細述三場近代名家對決掌故——楊露襌對董海川,霍元甲對李瑞東,李存義對楊鴻修——揭示武林作為是非之地的一面。無論你修習的是太極、八卦抑或形意,都不容錯過。


繼阿叻的長篇偉論後,《我係乜乜乜》又為我們帶來了劉鳴煒之警世箴言。大抵對劉公子而言,政治跟體育競技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閒事,為它們鬧分手可謂極不理性。在銅鑼灣書店失蹤事件弄得人心惶惶之際,此等視世事如浮雲的高論,實在是教人別有一番滋味;若然放諸武林,恐怕亦是奇聞一則。因為對武者來說,意氣之爭實屬平常事,為門派名聲爭生鬥死更是義理所在。本文便找來三個傳說中的江湖PK戰,讓大家欣賞下舊日武林的種種恩怨情仇。

楊露禪(太極拳)對董海川(八卦掌)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