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廠

【惟工新聞】曾經的玩具大王賣樓破產,對於樂於睇人仆街的網民好像是一宗可以食花生的新聞,不過對於被欠薪同時失業的工人來說,就完全不有趣了。

玩具大王鄭躬洪,行內稱「玩具鄭」,是玩具城國際有限公司 (Toy State)的主席,90年代回大陸開廠,設立深圳南嶺玩具製品有限公司,以生產電子電動塑膠玩具為主,是當時其中一間大型港資企業。該公司全盛時期擁有4000多名員工,產品銷路遍佈世界各大零售商,包括Walmart、玩具反斗城等大型百貨公司。

但近年來,南嶺玩具廠不但面對訂單減少、工資上漲等問題,亦面臨國內愈來愈嚴厲的環保規管,令利潤下降不少。經營條件的轉變不但使該廠倒閉,同時亦令其於香港的母公司宣告結業。據稱,「玩具鄭」早前已逐步沽出物業,變賣家當應對危機。

工人上班知悉工廠停產 追討欠薪被警方打傷

編按:提到外判,不少人會想到工資低、工時長,處處受剝削的勞工。但另一邊廂,負責外判的政府部門卻不時拿出數據,指出外判制度是提升服務質素和效率的最佳方法。面對官方說辭,民間要提出反對理據,追溯香港外判潮歷史是可行的進路。中文大學基層關注組多年來關注校園內外的基層工人處境,在基關組早前出版的《工友報》中,成員撰寫了一系列文章對外判作出深層次的探討,惟工新聞特此轉載。


文:梁凱瑋(中大基關組成員)

產業轉型下的社會轉變

【惟工新聞 】兩年前惟工新聞曾報導阿根廷社區組織La Alameda透過佔領工廠生產、設立社區飯堂、搞以物易物等方式自救的歷程,並支援遠在泰國因關廠而失業的工人成立製衣合作社。事隔兩年,兩地成員再次來港參加合作社聯盟No Chain的會議。惟工新聞亦趁此機會,訪問來自泰國合作社Dignity Returns的Manop Khaewphaka,請他講述13年來沒有老闆,自主生產的路如何走來,解說為何這樣的生產模式能夠長做長有,直接改善成員的生活。

在2002年,作為Nike和Adidas等大品牌的代工廠,位於曼谷的Bed and Bath工廠關廠,搬到位於泰緬邊境的美索(Mae Sot),導致數百名工人失業。當時工人仍被拖欠工資,亦沒有因突然裁員而得到賠償。經過3個多月的抗爭,工人獲得賠償,但生計仍沒有著落。而這些身無分文,為了養家離鄉別井打工的工人除了再找別的工廠之外,看了別無他法。在勞工團體的協助下,他們開始籌組合作社,嘗試由工人自行管理生產。最初有171人報名參加,最後只有40人留下來。

萬事起頭難 頭四年過共產生活

有了成立合作社的決心,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當時,大家每人手上除了少量來自政府的賠償(16,800泰銖,約為3,700港元)外沒有任何資金,也沒有廠房和機器。那怎麼辦?

編按:無良老闆關廠炒工人,協商期間忽出售生產設備!因不滿股權人在工廠尚有大量盈餘的情況下關廠、集體解僱員工,韓國Hydis工人進行了超過二百天的抗爭,部份工人代表更遠赴台灣抗議老闆,期間Hydis前工會會長自殺、工人亦遭到台灣當局拘捕及遣返。在工人不懈爭取下,勞資雙方終於展開定期協調談判。然而,這時資方突然打算售賣Hydis廠內的生產設備,無視工人要求回廠工作的意願。苦勞網刊登工人回應事件的聲明,工人要求資方立即中斷出售HYDIS生產設備,並針對工廠的正常化經營、79位被不當解僱的勞動者之僱用問題,與工會提出對策,惟工新聞特此轉載聲明全文。

全球分工下被犧牲的水谷工廠工人

「入迪士尼做足準備,過橋抽板係常理」!今日是香港迪士尼開幕十周年,深圳水谷工廠工人及本地聲援者赴現場示威,控訴作為迪士尼玩具製造商的水谷工廠惡意關閉,欠工人近千萬賠償,要求迪士尼公司介入,為工人討回公道。惟工新聞專訪來港的三名工人代表,報導跨國企業逃避責任的黑幕。

關廠早有預謀 為避賠償賴工人「沒幹勁」 

水谷工廠由一名姓水谷的日本人經營,在香港註冊,1997年於深圳設廠,為東京迪士尼生產玩具。2014年年中,工廠在沒有通知工人的情況下,將部分機器搬到菲律賓,同時調動十多名工人到菲律賓,培訓當地工人技術。擔任底層管理人員的工人代表秦仁芳,與任職顧料科主任的工人代表汪強指,工廠此舉目的為節省成本,他們引述到菲國工作的工人說法,在深圳請一個工人的成本,可在菲律賓聘請兩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