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晚年紀實

(朝雲攝)

編按:在香港,「退休」是一件奢侈的事。對多少基層打工仔來說,「退休」只是老闆炒魷魚的藉口。在嚴重不足的社會保障之下,「退休」可能意味著要找一份待遇更差的工作。而歷史往往只記著大人物的說話,打工仔支撐起社會運作,他們的故事,數十年來的付出與見證,卻被壓縮成一串串經濟數字。

惟工新聞將作一系列老年工人的訪問,當中大部份工人退而未休,有的熱心參與社會運動爭取權益,有的走向食物鏈更低一層繼續勞碌。惟工透過口述歷史的形式,紀錄這些隱沒於社會邊緣的聲音。
 


蔡先生(化名)是台山人,今年73歲。在夜總會在工作30年,他見證著香港的夜總會行業由盛轉衰。退休後投入社會運動,在就業與退休保障議題上積極參與。

由雜貨舖打雜到自組山寨工場

1948年來到香港,當年蔡先生只是2歲多。18歲讀完書,他開始找工作。當時香港的工業還未萌芽,找工作很困難,很多工作都需要熟人介紹,又要現金擔保。例如做收銀,就要先交出5,000元擔保金。蔡先生的親戚叫他騎牛搵馬,一面工作,一面找待遇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