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

6月以來的反送中抗爭一浪接一浪。有指特首林鄭月娥透過強推送中達成其競選口號「We Connect」,讓社會各界前所未有地團結,當中包括一些過去不被認為會參與社會運動的群體——師奶(家庭照顧者)、基督徒、少數族裔、老人、殘疾人士,還有聾人。

然而這些群體要參與抗爭,往往比「一般人」遇上大得多的阻力。師奶一開始就反送中發聲時,遇上被認為是「玩嘢」「搞笑」的質疑。有南亞裔抗爭者表示,在行動現場曾被懷疑搞破壞。對聾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則來自語言——新聞報導沒有手語和字幕,令聾人接觸反送中資訊時嚴重滯後。

為了解資訊滯後的嚴重程度,「聾人力量」在6月26日至7月3日以「關於近日反送中資訊」問卷訪問了133名聾人/弱聽人士及132名健聽人士,並於7月17日舉辦記者招待會,發佈結果。

編按:近年,不少香港人因為中國政府貶低廣東話而憤怒。可是,廣東話不是唯一被貶低的語言,被貶低的程度也遠不是最離譜的。很少人知道,時至今日,香港政府仍然不承認聾人使用手語的重要性,亦不清楚聾人多年來因政府漠視手語教育和傳譯,而在生活上遇上的困難。去年一名聾人因為警察和醫院缺乏手語翻譯而被送進青山醫院七日,更充分反映政府對聾人多麼無知。惟工新聞趁一年一度的國際聾人週,轉載《尖椒部落》的文章,介紹手語這個聾人文化的核心。

文:逗逗君(守語者聾人事務所創辦人之一,來自聾人家庭的聾人)

本週(由9月23日至30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聾人週,今年的國際聾人週主題是:「用手語,通人人!(With Sign Language, Everyone is Included!) 」。

【惟工新聞】今日,立法會就梁耀忠提出的「爭取手語成為香港官方語言」動議進行辯論。由於工聯會、勞聯、民建聯和新民黨集體棄權,動議最終在分組點票下遭到否決。其中功能組別有19票棄權。
 
政府統計處在2015年1月出版的《香港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報告指出,全港約有15萬聽障人士,佔全部殘疾類別人士總數 26.82%。一直以來,聽障人士在求學和就業方面都面對極大困難。傳媒缺少手語傳譯亦令聽障人士減少接觸社會的機會。
 
梁耀忠的議案指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早於2008年8月31日在香港生效,因此促請政府履行締約國的責任,按照公約第二十一條「承認和推動手語的使用」;第二十四條「為學習手語和宣傳聾人的語言特性提供便利」,以及第三十條「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承認和支持殘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語言特性, 包括手語和聾文化」。議案並提出四項推廣手語的措施,分別為(一)落實手語為官方語言;(二)加強在中、小學推廣手語;(三)規定電視新聞報導須加入手語傳譯;及(四)為所有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員工提供手語培訓,以確保有關部門及機構為殘疾人提供足夠的手語傳譯服務。
 

【惟工新聞】14歲少女在政總外以粉筆繪花,遭警方以「刑事毀壞」罪名拘捕,案件雖未進入判刑階段,日前已被裁判官李唯治判入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監管,理由是警方指被告父親有嚴重聽障,沒能力照顧女兒。事件引起輿論譁然,今日扶貧委員會發表《2013年香港殘疾人士貧窮情況報告》,更力證有聽覺困難的適齡工作人士並非特別無力,其貧窮率與全港平均水平相若。報告指重災區應是65歲或以上的殘疾長者,佔整體殘疾貧窮人口近七成。觀塘的殘疾貧窮人口位居全港十八區之冠,在政府福利介入前約有29,000人,其次為葵青與黃大仙。

喪失工作收入 長者不論傷健皆高危

扶貧委員會本月12日已向政府提交報告,今日終向公眾公開。調查發現去年18至64歲的適齡工作人士之中,有聽覺困難的市民貧窮率僅為13.0%,與全港同一年齡層的整體貧窮率(10.5%)相近,不少都可以自力更生。

不過其他殘疾人士卻可能較難脫困,適齡工作的殘疾人士貧窮率為22.4%,高於平均值逾一倍。他們只有14.4%在職,其餘無法藉勞動市場賺取收入。另外,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人士和精神病或情緒病患者的情況較嚴重,適齡工作人士的貧窮率分別為36.1%和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