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二十年前的1月29日,終審法院裁定港人回歸前於外地所生子女能自動獲得港居民身分,具有香港居留權。一眾在七、八十年代離開家人到香港謀生的內地移民,經歷多年與子女分隔的日子,終有望讓子女來港團聚。然而這個希望在數個月後又化為泡影。判決後不久,香港政府自行向國務院提請人大釋法。最後人大常委會通過釋法,指出只有在出生時,父或母已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內地子女,才可擁有居港權。這意味著一眾在子女出生前仍未獲得殖民地政府承認居民身份的家長,再次失去與子女團聚的權利。在此時開始,他們展開爭取子女獲得居港權的抗爭——也就是現在的「居權運動」。

明天 (29/1) 晚上,也就是終院裁決二十周年之日,一眾關注居權問題的團體,包括至今仍未能與家庭團聚的港人,將會於中環遮打花園舉辦「一二九」二十周年燭光晚會及請願行動,繼續向政府反映意見。惟工新聞準備了過往曾轉載的訪問及報導,讓讀者了解這個懸而未決的爭議。

 

【走訪居權系列報導】

文:代客讀書A

一周以來,北京市政府以「消防安全」為由大力肅清市郊的社區,張牙舞爪地宣稱要清除「低端人口」,以斷水斷電和強拆等手段將住在裡面的外來工趕走,數日之間將社區徹底摧毀,令數以萬計的人在零度以下的寒冬無家可歸。就著這件事,今日會為大家讀一本講城市邊緣的書。

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所著的《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1],要描述的正正是世界各地這些「低端人口」聚居的社區。之所以稱之為「落腳」,是因為這些社區是離鄉別井到城市謀生的人們最初在城市立足、找到工作、習得技能、成家立室、發展屬於自己的城市生活的地方。香港讀者最熟悉的例子,可能就是深圳的白石洲或黃貝嶺,因城市擴張而逐步被高樓大廈包圍,稱為「城中村」的地方。

【惟工新聞】政府統計處昨日(9月19日)公佈6月至8月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維持在3.4%。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示表示會改善展翅青見計劃,協助青年就業。國際勞工組織上月24日亦公佈《2016年世界就業及社會概況:青年趨勢》,東亞地區的青年失業率屬全球最低,希望移居外國尋找機㑹的比例亦相對不高,但全球渴望移民的青年預料將有增無減。

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失業率微跌

統計處指香港今年6月至8月失業率為3.4%,與5月至7月相同。建造、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均錄得失業率下跌。

青年失業率向來遠高於勞動人口平均,從統計處今年第二季數字推算,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0.3%。張建宗稱勞工處的展翅青見計劃今年與港鐵和醫管局合作,為中三學歷程度青年提供培訓機會。

產油國淪重災區 青年失業逾三成

但與全球情況相比,香港青年失業率不高。國際勞工組織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3.1%,當中以阿拉伯國家最嚴重,達30.6%,特別是受油價下跌拖累的產油國,包括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

東亞則是全球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地區,只有10.7%,但仍然略高於香港。

【惟工新聞】本港時間昨天(周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利用電視解釋其移民改革計劃,奧巴馬的計劃內容包括讓居住五年以上、子女為合法居民的無證父母申請延遲遣返等,估計達500萬無證移民受惠。奧巴馬解釋,美國從來都是移民國家,該對移民更寬容。

料500萬人受惠 佔無證移民一半

奧巴馬在電視廣播上,問道:「我們是不是一個如此偽善的國家──讓工人為我們摘生果、為我們的造床,但卻從得不到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他甚至形容美國是「移民之國」。 奧巴馬的移民改革計劃中,影響最深遠是讓美國子女的無證父母合法居留。只要這些無證父母在美國住滿五年,而且證明自己無犯罪紀錄,也願意交稅的話,他們可免於遣返及合法獲取工作。 另外,奧巴馬亦擴大2012年提出的「夢想者」計劃,取消相關的年齡限制。「夢想者」指仍屬小孩時已經到美國居住的無證移民,他們在2012年獲奧巴馬免於遣返的特赦機會。 全美大概有1千1百萬名無證移民,今次受惠人數估計達500萬,即約佔一半。

共和黨人抗議「不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