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殤

【惟工新聞】中電位於紅磡機利士南路的電纜建設工程地盤昨日(7月10日)下午發生奪命工業意外,3位工人在地底進行灌漿加固工程期間遇上污水管爆裂,逃生不及而死。中電與工程承辦商金城皆聲稱有做足安全措施,惟死者被發現時身上未有扣上安全帶,資方言論有不實之嫌。遇難工友的家屬表示強烈不滿,今日(7月11日)發表公開信聲討中電,惟工新聞玆轉載全文。

未戴安全帶難追蹤搜救 工人被困兩小時

意外死者為吳建明(50歲)、霍立秋(44歲)與岑燦榮(23歲),3人先後被救出時已陷入昏迷,送院搶救後終告不治。消防員到場時因現場有硫化氫氣體,難以迅速進入災場救援,受害人亦未有配戴安全帶以供追蹤,其中吳健明更失蹤近兩小時才被發現。

即使如此,中電署理輸電及供電業務部高級總監何耀基昨日仍對傳媒揚言「安全方面已經做到最好」,承辦商金城營造行政總裁王紹恒亦宣稱已做足密閉空間管理安全措施。死者家屬不滿上述言論,今日聯同工業傷亡權益會發公開信斥中電推卸責任,未展開調查即信口開河,要求中電道歉。

工權會:法例要求必須有安全帶和救生繩

工業傷亡權益會表示意外現場的沙井屬密閉空間,根據《工廠及工業經營(密閉空間)規例》應作以下安全措施,包括讓工人配戴安全帶和救生繩。

【惟工百科】上週三(3月30日)一名29歲劉姓運輸工人搬運期間,被突然爆炸的飛機輪胎擊中頭部傷重不治,遺下妻子與7個月大兒子,引起輿論關注。究竟孤兒寡婦要等多久才可正式獲得賠償,以應付生活開支?支援家屬的工業傷亡權益會(下稱工權會)批評現行政策落後,無法對應家屬即時需要,可能要等待兩年才完成賠償處理。

賠償步驟多 可等候18至22個月

工權會今日(4月5日)在社交網站回應查詢,表示工殤死者家屬須等候以下程序完成,才可領取賠償:

  1. 完成意外調查報告(需時3-4個月);
  2. 排期召開死因庭判定工傷(需時9-12個月);
  3. 提供香港承認的死者與家屬關係證明;
  4. 若有18歲以下遺屬,須等待法庭處理托管其補償(需時約6個月)。

受託勞工保險的保險公司會在完成步驟2和3後才處理賠償。此外,假如家屬關係證明並非由香港簽發,更要等待簽發國呈請外交部核實。

由於是次個案死者的兒子未滿18歲,預料要等候半年待待法庭處理其補償托管事宜。因此家屬約在18至22個月後才可領取賠償。

工權會籲政策改革 即時給予殮葬費生活費

【惟工新聞】前日(3月30日),一名29歲劉姓年青運輸工人搬運飛機輪胎期間,被突然爆炸的飛機輪胎擊中頭部,送院搶救不治。事發至今第3日,死者所屬的公司仍拒絕與家人會面。家屬在工業傷亡權益會(下稱工權會)陪同下,於今日(4月1日)下午到公司外抗議,要求涉事公司面見,交代事件真相。

公司遲遲未向勞工處通報 罕見意外24小時後才獲報導 

一般此類嚴重事故,媒體都會即日接到消息作出報導,然而這次事件發生的24小時後,才有傳媒報導事件。據《草根行動媒體》報導,工權會職員昨日早上11時許,曾致電勞工處死亡補償科查詢。當時勞工處職員回覆稱得悉將軍澳有工業意外,惟沒有收到死亡報告。加上媒體並未報導事件,一度引起揣測以為工友死亡事件屬誤傳。後來工權會幾經努力追查,才聯絡上死者家屬,得以向傳媒揭露是次意外。

由於這行業的意外率並不高,工權會對媒體遲遲未報導事件感到詫異。在場家屬質問:「老細究竟逃避緊啲咩呢?」

事發時太子爺一同工作 直屬僱主不願接見

【惟工新聞】雨季帶來的危險不止水浸,還有觸電!渠務署位於灣仔的工程地盤今日(7月22日)下午懷疑因雨水釀成觸電意外,造成兩位工人一死一傷。死者為尼泊爾裔工友,遺下妻兒在故國。工業傷亡權益會指本港四年前已曾發生類似事故,促勞工處向地盤發出停工令,並規管暴雨下戶外帶電工作。

豎井換水泵出事 一死一傷

涉事地盤位於灣仔運盛街及鴻興街交界,下午約2時30分,44歲尼泊爾裔工友Lama, Mingma Tshering在約十米深的施工豎井內更換水泵,期間懷疑觸電昏迷,現場另一位工友嘗試救援之際亦疑因觸電受傷。兩人被送往律敦治醫院接受治療,惟Lama在搶救後證實不治。

死者妻子與11歲兒子均身在尼泊爾。工權會消息指僱主承諾盡快協助Lama太太到港,討論善後安排。

雨季地盤高危 四年前燒焊工觸電亡

工權會表示雨季的地盤易生奪命觸電意外,香港在2011年已有類似前科,一名燒焊工人在尖沙咀廣東道地盤觸電死亡,事發前天文台才剛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工權會斥勞工處應規管暴雨下戶外帶電工作,加強巡查,並要求處方向地盤發出停工令,檢控違例行為。

渠務署工程師馮鎮江稱承建商現已即時停工,進行檢查。

【惟工新聞】奪命工殤一浪接一浪!將軍澳數據中心前日(3月31日)有平衡砣於拆卸工程期間墜下,將59歲工人譚振平擊斃壓死。意外發生後,家屬更揭發死者遭公司以無法兌現的期票出糧,共拖欠兩個月薪金逾30,000元。恩恤金和殮葬費方面亦未有著落,昨日家屬在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陪同下與資方談判後,認為資方並無誠意。譚生前一家三口租住深水埗一劏房單位,其兒子表示深受經濟壓力,連交租也有難度。

拆電梯需專業技術 疑逼死者開工肇禍

事發地點在將軍澳駿日街2號的數據中心,前日上午拆卸一部微型運餐電梯期間,疑因鋼纜意外折斷,導頂重量200磅以上的平衡砣墮下,譚振平同時跌進電梯槽槽底,下半身遭壓住,送院後傷重不治。

警方指具體意外原因有待調查,惟死者只屬普通拆卸工,未必熟悉升降機結構。家屬指拆卸升降機為專業工序,本應由專業公司承辦,懷疑有人為節省成本,強逼死者接手高危工作,釀成慘劇。不過,資方代表否認曾安排死者拆卸升降機。

拖糧三萬元 家屬財困難交租

工權會昨日陪同家屬與資方商討賠償問題,會面一小時仍無法就恩恤金和殮葬費達成共識。資方提出借糧予家屬應急,其後會後從賠償金裡扣除。家屬表示憤怒,指資方沒有誠意處理恩恤安排,亦未向交代意外經過。

【惟工新聞】昨日惟工新聞報導,雀巢倉務員林毅斌工作期間疑過度加班猝死,家屬前日(3月25日)於雀巢廠房抗議6小時,遭到公司派員敷衍對待,家屬終憤然離場。事件引起關注後,雀巢昨日方透過勞工處與家屬會面,交待事發經過,與及商討善後安排。同場亦有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及雀巢職工會幹事陪同家屬與會。

拖延十二日始答覆 林太斥雀巢無情

雀巢代表先向家屬交待事發當日(3月14日)死者的工作內容。然而家屬指出,公司說法與其他工友的證詞有出入,公司方面承諾展示當時的閉路電視片段釋疑。死者當天5時曾用短訊告知妻子,自己做到腳軟,家屬質問,為何死者如此疲勞仍要留下加班,懷疑雀巢公司強逼過勞員工超時工作。

事件引起關注後,工權會接連收到任職雀巢香港有限公司冷凍倉的工友投訴,稱雀巢未有為需要進入凍倉工作的工友提供足夠的保暖衣,部份工友更稱公司沒有提供保暖衣,倉內溫度卻只有零下4度。工權會認為,如事件屬實,實為現今職安健標準下,不可接受的行為,促雀巢盡快改善與交待。

【惟工新聞】標準工時委員會上星期宣佈不擬訂立標準工時後,隨即再揭發有工人疑因加班過勞猝死!雀巢倉務員林毅斌於工作於本月14日突然死亡,事發至今已11日,公司依然未交代事發真相。昨日,死者弟妹與太太到位於元朗工業邨的雀巢公司抗議,與支援的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一同在冷雨中示威6小時,雀巢公司一度絕接受其要求。直至今早,勞工處促成雀巢工會、家屬與公司三方會面,會面將於下午三時半在勞工處進行。

死前狂加班 工作環境溫差大

林毅斌在雀巢公司冷凍倉工作,由於3月份有兩同事離職,倉庫工作量大增。林太憶述,平時林毅斌經常需要加班,最近這段時間則被要求每日加班,丈夫曾訴說工作十分疲累。

林太質疑,丈夫猝死與工作量增加有關。雀巢公司本聘用5個工人負責倉庫工作,事發前的星期日,其他均可同事放假,惟獨林與另一位同事被安排工作。林太形容安排難以理解,直斥公司「想做死人咩」。

事發前4天,即3月10日,林曾申請年假,上司卻要求他必須簽紙保證不辭職,才准許他休假。林感到不忿,生氣得連午飯都吃不下。林太猜想這亦可能與其猝死有關。

【惟工新聞】經過工友持續不斷的爭取,勞工及福利局終於本週三(2月4日)在立法會動議修改《僱員補償條例》、《肺塵埃沉着病及間皮瘤(補償)條例》及《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增加補償金額,並獲立法會通過。70多位肺塵病工友與工權傷亡權益會(工權會)到立法會請願,希望當局早日落實增加疼苦金、醫療費、死亡補償以及照顧者支援。

上週日,工權會職員及其他工友偕同兩名曾於萬宜水庫工作的肺塵病工友到萬宜水庫東壩的工傷紀念碑悼念,隨後一眾工友親自動手設計香港將來的工殤紀念碑,構思不單表達了他們的哀悼,亦向所有在港工作受傷、不同國籍的工友致意。

近萬工傷者及家屬可受惠

勞工及福利局昨日建議把《肺塵病條例》有關疼痛、痛苦與喪失生活樂趣的每月補償(即疼苦金)金額由3,220元增加至4,650元。而《失聰補償條例》有關首次申請聽力輔助器具的資助限額,則由12,000元增至15,000元,並將總資助限額由36000元提高至52000元。這兩項補償於過往並不在定期檢討之列,因此是次建議升幅較大。

【惟工新聞】來到萬宜水庫東壩,目光很難不被藍藍的天空和塘水吸引,更別提那奪目的朱紅色流紋質火山岩了——而山,水庫四周那一帶微綴蒼翠的山,總是被遺忘。面朝大海的東壩海風不斷,站在天藍色錨形石工殤紀念碑旁的老人笑着問:「你們以為水塘只是收集天空中掉進塘裡的雨水嗎?當然不是啦!山上也要建引水道啊!山坑裡挖井,井成再鑽出兩條隧道,將水導向水塘;平緩的地方則建斜坡,一路從水庫邊上建到沙田附近呀。」

水庫旁一直伸展開去、沒人見到的引水道,為眼前那遼闊的水塘一點一滴地積攢了滿溢的藍。或許,這就是香港工人最好的隱喻。

老人在40年前他有份建成的水塘留下他40年後的身影,面向那個某意大利公司為五名建築萬宜水庫時喪生的工人和工程師而立的工殤紀念碑(詳見另文〈四II 8:要在香港豎一座不只為了中國籍工人的工殤紀念碑〉)。

他今年76歲,他叫盧寶森。


76歲的盧寶森和他壯年時當地盤工人的舊照片

避戰來港 歷遍工人辛酸歲月

【惟工新聞】人命何價?元朗洪水橋洪順路一地盤今年2月發生奪命工業意外,一名老工人遭鏟車壓斃。案件今日在粉嶺裁判法院宣判,兩間承建商合共僅被判罰58,000元,令人驚訝。有勞工團體不滿判決,指其中一間承建商已有多次奪命意外紀錄,廉價罰款缺乏阻嚇作用,呼籲當局尊重人命,並要求律政司對提出上訴,加重對違例僱主的判罰。

涉事承建商半年死三人

2月12日,67歲工人林增德在地盤任職起重車操作員,使用叉式起重機期間被夾在門架與駕駛室的金屬框架之間,送院搶救後不治。粉嶺裁判法院今日宣判,承建商「協興工程有限公司」和「建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被裁定違反《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分別罰款20,000元與38,000元。

協興頻頻涉及奪命工業意外,連同今次事件,在事發前半年內一共在負責地盤裡有三位工人因工傷喪命,往積並不理想。

工權會斥無阻嚇作用 促律政司上訴

工業傷亡權益會不滿判決,斥區區58,000元罰款在整個工程的盈利中純屬九牛一毛,缺乏誘因促使僱主投放資源做好職業安全,律政司對是次輕判提出上訴。工權會表示,雖然難以期望短期內顯著提高僱主的安全意識,但大大提高對判罰卻可對違例僱主構成即時阻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