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惟工新聞與午夜藍合辦暑期實習

每當警方「搗破賣淫集團」,性工作者被當作貨物一排排運上警車,媒體的鏡頭就像機關槍般掃射,配合著或是批判或是嘲笑的新聞旁白放送。性工作者的尊嚴彷彿從不存在,而負責做卧底放蛇的警察還得到媒體致敬。長久以來,媒體對於性工作者的污名化仍然來得自然,鮮有受到質疑。
我們的社會,是否真的需要這種報導?性工作者又需要得到怎樣的理解和對待?
與其指望主流媒體覺醒,倒不如自己來幹。今個暑假,惟工新聞與午夜藍合作推出實習計劃,讓參加者學習及反思媒體操作,透過外展直接認識性工作者,一同探索性/別、勞工、媒體之間的關係。 

▼實習時期:2018年6月至8月

▼實習時數:一星期最少20小時(主辦方將提供津貼)

▼內容

編按:奧蘭多同志夜店發生槍殺案後不久,媒體與政客便爭相把事件定調為恐怖襲擊。這種簡化不但掩蓋了美國主流社會對同志群體的打壓,與及槍械管制的問題,更為熾熱的族群與宗教矛盾火上加油。排拒防範穆斯林,真可杜絕慘劇再次發生,還是讓恐怖組織成為最終得益者?惟工新聞特此翻譯有關評論。


恐怖。

這一詞不足以形容全國得悉美國現代史上最嚴重槍擊案的消息時的感受。6月12日星期日清晨的3個小時內,29歲槍手馬丁(Omar Mateen)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Orlando)一間名為「脈動」(Pulse)的著名同志夜店中不停殺人。在他被擊斃前已有50人被殺,至少53人受傷——夜店內三分一人傷亡。

群眾的反應迅速而激動。在震驚與哀痛之中,奧蘭多及其他地方均有成千上萬的人主動捐血(儘管聯邦指引禁止同性戀及雙性戀男性捐血)或盡其所能提供協助。美國各個城市在慘劇發生後當晚舉行燭光晚會,分別有數十、數百以至數千人參與,冷靜而堅決地對抗仇恨。

無證據顯示伊斯蘭國指使行兇 穆斯林群體籲勿利用悲劇

編按:明天(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惟工新聞特此轉載《破土》相關文章,介紹同性戀運動歷史的另一面。


國際不再恐同日特稿:反資本主義的同性戀運動
文:紅衣仙女@破土工作室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是紀念LGBT(女/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權利的日子。在這一天全球大大小小的LGBT社群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宣導活動來提升公眾對同性戀者所遭受的暴力和不公正對待的認識。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全球的同性戀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地域承認同性婚姻,一個又一個名人驕傲的承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赤裸的歧視:十個最邪惡的醫學實驗

【惟工解密】時值歧視條例檢討,惟工新聞特意翻譯美國獨立媒體Alternet最近刊登的文章"10 of the Most Evil Medical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History"。回顧這十個最邪惡的醫學實驗,成為白老鼠的包括當時備受歧視的群體,包括有色人種、同性戀者、奴隸、原住民等。
 

邪惡令我們恐慌。

額頭中央有一道弓形疤痕的烏干達恐同主義代言人,41歲的大衛‧白哈提(David Bahati),曾在英國的威爾士大學和加的夫大學鍍金,拿走兩個碩士文憑,然而這段旅歐的文明生活卻絲毫沒有對他的恐同主義觀照成任何影響。

在2013年3月南非最受歡迎的政見節目「Big Debate(大對壘)」上,他仍一如既往地當著全世界的觀眾宣稱「同性戀的存在是對基督教的褻瀆,同性戀妨礙了非洲人口增長,同性戀腐蝕非洲文化。」可見,穿著昂貴西裝的白哈提,心智卻不如上個世紀中期《憂鬱的熱帶》裡那些赤身裸體,以為自己可以像百獸之王一樣隨便殺人的賈賓島土著酋長。2009年白哈提頒佈了《烏干達同性戀死刑法》,2014年,逼於國際輿論的壓力,他才極不情願地把它改成《同性戀終身監禁法》。這樣的連環殺手,竟然還可以照樣穿著質地上乘的西裝,照樣上電視,演講,在所謂的民主社會參與議會競選。

有個男同性戀者,從烏干達逃了出來。他遠渡重洋,逃到了英國。因為他認為,英國是同性戀的樂土——也許他的想像並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