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

【惟工新聞】蘊釀多時的醫務人員罷工踏入第三天。據醫管局員工陣線估計,這次醫護罷工昨天約有7000人參與,當中有4500名護士、360名醫生,以及2000多名專職醫療人員及行政人員。據仍然上班的醫生表示,一些病房昨天只剩下經理級護士應付前線工作,勉強維持運作,部分治療則要延期進行。

自武漢肺炎於2019年12月爆發後,中國確診人數已達24324人,死亡491人,香港至昨天則有17宗確診個案,錄得首宗死亡個案。工會要求政府禁止任何旅客經由中國入境、落實確切方案確保口罩供應充足,同時要求醫管局提供足夠隔離病房,暫停非緊急服務;提供足夠配套予照顧隔離病人的醫護;及絕不秋後算賬。《惟工新聞》走訪了醫護罷工現場,探討這些訴求背後的爭議及醫療系統當前的巨大危機。

醫管局的失職:防疫制度改善,人手資源卻跟不上

醫療專職集會今晚在愛丁堡廣場舉行,參與人數逾千,超過上次在伊利沙伯醫院集會的規模。集會主調以反修例運動中警察暴力和元朗黑幫打人為主。不少嘉賓都講述示威者不敢到急症室求醫的問題,指這種情況不僅令市民暴露於危險當中,更令醫護人員救急扶危的職責難以實踐。

示威者求醫面臨巨大心理壓力 發言者籲齊作抗爭者後盾

陳沛然醫生表示,自己由6月初便到現場,因為他害怕示威者因避免被警察截查而不去公立醫院和急症室,變相延誤診治。元朗事件後,陳明言自己到現場也感到害怕,要穿上易於辨認的波衫和戴上職員證,以免同樣被打。他亦憶述看到跟抗議毫無關係的路人甲被警察打至爆破血流,呼籲前線同事緊守崗位。

編按:急症室輪候時間超過15小時成為一時熱話,而醫護人員過勞早已不是新聞,一切源於不把人當人的制度。如果再加上種族因素,會變成怎樣的壓迫?JM在美國一家養老院任護士助理,當白人在領高薪做優閑工作的同時,她及其他非白人的工人則在做繁忙且厭惡性的工作,還被所照顧的老人叫作「有色女孩」來使喚。工作量叫她們透不過氣來,面對失業──失去在當地惟一的依靠──的恐懼,工人仍然摸黑前行爭取卑微的改善。

JM撰文描述她在養老院的工作與感受,記下工人們如何在威壓之下聯合一起,爭取基本的尊嚴,同時不讓自己對老人麻木而成為喪失感情的齒輪。譯文原載於尖椒部落,惟工新聞獲授權轉載。


文:JM(女权主义者,护士,工人,酷儿。)

我在一個死亡之境工作。

人們來到我們這裡等待死亡,而我和我的同事們會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裡照顧他們。有時這段旅程耗時幾年或者好幾個月。而其他時候,他們花了幾個禮拜甚至幾天就抵達了生命的終點。

【惟工百業】「不如約你三點?」「就三點啦。」「不如三半啊……哈哈我怕我起唔到身。」

商約訪問細節之時,助產士阿藍(化名)為自己的分秒必爭失笑。最後她還是遲了半個鐘才到達,原因卻不是賴床。本來的休息日要用來進修,雖說是上課,實質要做的和上班無異。從醫院趕來,阿藍不慍不火地說:「我哋叫自己做『食物鏈最底層』。」

護士工作看似薪高前途穩,然而公立醫院每年流失護士過千,護士協會更發公開信質問政府,為何人手問題在十年來都得不到改善。「人手不足」已是年經,耳熟能詳,但具體是如何發生在血肉之軀之上的呢?入行兩年的阿藍,細細道出護士的過勞日常。

更表混亂難規劃 假期折現無得放

「追更係好常見嘅事,有時病人見到會問我:『嘩,你係咪無瞓過覺?』」阿藍解釋道,護士上班時間分早(A)、晚(P)、通宵(N)三更。追更即被安排在P→A→N三更上班(見下表),工作完一更,隔6至8小時又再上班,除去交通時間,中間只剩4至6小時休息。

【惟工新聞】沒有低薪外勞,英國公營醫療體系隨時崩潰?英國內政部計劃明年4月起強制遣返來自非歐盟地區的低薪外勞,拒絕給予居留權,引起當地護士團體反對。皇家護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指新法例將造成護士人手嚴重流失,為公營醫療體系帶來混亂,排外排出禍。「國民保健服務花了幾千萬英鎊從海外增聘人手,現在變成掟錢落鹹水海。」

九成非歐盟護士低薪

英國內政部2012年起宣佈計劃修改法例,禁止移工取得居留權,向低薪工人開刀。法例將於2016年4月生效,來自非歐盟地區的低薪外勞若年薪在35,000英鎊(約港幣430,184元)以下,在英國工作滿6年後將強制遣返,不得永久居留。相關法例亦適用於技術工人,可能包括護理專業。

新移民法引起醫護人員不滿。皇家護理學院今日(6月22日)發表研究報告,預料法例生效一年後,現職英國醫療部門內的護士當中將有3,365人被驅逐出境。到2020年,受影響護士更達6,620人。

現時英國國民保健服務共聘用了逾40萬名護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每年過半數在英國首次註冊的護士都來自歐洲經濟區之外,直至2008至09年度才開始逆轉。報告估計90%非歐盟護士屬低薪一族,無法達致年薪35,000英鎊的法例規定。

【惟工新聞】葉問一個打十個,護士一個人要應付幾多個病人?香港護士協會調查發現公立醫院護士人手嚴重不足,每名護士對病人的比例平均達1:11,晚更時分更高至1:23,嚴重超出國際標準,員工普遍承受巨大壓力。護協呼籲當局效法美國加州,立法訂下護士病人比例的最低標準,同時保障員工待遇及病人護理水平。2004年加州護士協會擊敗時任州長的阿諾舒華辛力加,成功爭取落實相關法例,其後獲證實病人死亡率較其他州有所下跌。

夜更老人科精神科  病房重災區

護協自上月底至本月初向公立醫院護士進行調查,收回1,655份問卷,絕大部份被訪者表示人手不足,內科/老人科和精神科病房更是重災區,認為人手不足的被訪者比率分別達85%和84%。平均每名護士對病人的比例為1:11,夜更則倍增至1:23,明顯超出國際標準要求的1:4至6。

人手不足亦導致士氣低落,調查亦發現公立醫院護士壓力偏高,若以1至10分評分,被訪者平均自評的壓力指數達8.2,其中以骨科、外科和內科/老人科病房情況最嚴峻。

護協促請醫管局投放更多資源,效法加州制訂每間病房的護士病人比例設定最低限制,以保證護理服務質素,減輕護士工作壓力並避免人手流失。

百場示威落實法例  病人死亡率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