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龍

1884年8月23日,法國海軍與中國艦隊在福州閩江交戰示意圖

 

續前文

黥面流放 以自由貿易之名壓制三合會

德庇時認為三合會是直接「反對滿清統治的愛國團體」(注一) 。1845年,港英應清政府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月,港英頒布第一號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取締三合及其他秘密團體,規定凡三合會成員,一律判處3年以下徒刑,刑滿後在右頰刺字,驅逐出境,同年10月改在左臂刺字 (注二)。港英通過的法例旨在抑制三合會,間接抑制工會組織,指組織工會等於約束貿易的協議,限制自由競爭,認為是共謀犯罪 (注三)。

1847年,港英估計香港共有26個三合會堂口,會員多達1萬5千至2萬人,當年香港人口共有2萬3千餘人,華人有2萬2千餘人,外國人有1406人,即是約有四分三華人男子加入三合會。幾乎所有苦力館都是三合會的聚會地點,甚至港英機構工務局、船政廳、華民政務司、高等法院和巡理府的僱員以及華藉警員中都有三合會成員 (注四)。

西環魯班廟的廣悅堂牌匾。
 

1841年1月,英軍在上環登陸佔領港島,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英國正式佔領香港,成立行政、立法機關,制訂有別清政府的殖民地法律,激化了香港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態。經濟方面的改變,加速了現代工人階級的出現,衍生工人運動,直接或間接影響中國的政治氣候。

城市建設產業轉型 三合會汲納新興工人階級

當時,港英只是管轄港島一地,將港島中上環一稱為「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修築馬路興建房屋。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又稱渣甸洋行)將總部移到香港,在港島搭建一座大型草屋作為倉庫,不久改為石結構建築物。在銅鑼灣(時稱東角)興建總部大樓(注一) 。這一改變令港島原有的經濟活動起了變化,由打石業和漁業邁向航運業,海員和運輸工人增多;城市建設亦對建築工人需求大增;外籍人士的到來居住,貿易增長,洋務工人、僕役和服務業工人有所增長。

這時英國雖然只佔領港島,九龍新界雖不是港英管理,但今天九龍新界都是香港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既是香港史,我們就要記下當時工人的情况。當時新界大埔碗窰有陶瓷業工場(注二),大嶼石沿海已有灰窰(注三),大澳有鹽場(注四)。全部都是手工業作坊。

聯義社「博愛」。聯義社是國民黨的外圍組織,社員多是海員,蘇兆徵曾是社員之一,海員工會早期領袖多是該會成員。這一幅孫中山手書的橫幅現存香港中山紀念館。
 
 
二十年代初香港大部份工會領導人都是親國民黨的,而1925年時部份精英轉投中國共產黨,當時國民黨推行聯俄容共政策製造了有利的土壤,使林偉民、蘇兆徵等深入了解共產主義。在運動中林偉民晉身為全國工運最高負責人,蘇兆徵是中共領導核心成員,參與指揮大革命。本文試就以蘇兆徵為例,運用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况》一書的工人運動理論來探討香港工運的轉變。《英國工人階級狀况》是以英國工人階級的變化來探討工人運動的理論,香港和英國工運路不同,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般的中國工運史都會說:中國工人階級從破産農民出身的成份佔多數。那麼餘下的小部份的情況如何呢?香港的海員就是這些少數者,尤其是土生土長的海員,他門都有田有地,出海做海員只是想改善生活,有關這方面我將會專文詳細探討。

1846年鴨巴甸街,維多利亞城西面。Murdoch Bruce繪。

 

本文原來的構思是以香港工人階級的發展史來檢驗馬克思的工人覺醒理論,但是筆者手高眼低,未能完全消化馬克思的理論,把它與香港工人運動史融匯貫通,最後只好將理論部份刪去,餘下香港工人階級覺醒的歷史描述。

赤柱為開埠前首府  未見工廠工人

英軍登陸港島後,港英於1841年5月的《香港政府憲報》第二號公佈人口數據,港島人口為7,450人,其中有村落居民有4,350人,水上居民有2,000人,商販有800人,工人有300人。工人中有130人是洋務工人,其餘為苦力和工匠,聚居在上環至金鐘。


資料來源:葉靈鳯:《第一號香港政府憲報》,載:葉靈鳯:《香港浮沉錄》,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1,第103-105頁。

上表合計共有7,450人,對岸尖沙咀有800人(注一)。

(八十年代初政府土地工程測量員協會在前政府總部美利大廈示威。圖片由黃偉提供。

大部份香港研究者都把七八十年代港英改善勞工政策與六七暴動掛上直接關係,但我近兩年走訪當時的公務員工會領袖,為他們撰寫傳記,總結工運心得,多數認為香港公務員工運能夠發展壯大,主要是英國政權由工黨執掌。若說六七暴動是主要影響港英的勞工政策,我未能從政府公開的有關檔案得以直接證明,英國學者祖•英格蘭(Joe England)指出,六七暴動後資本家在議會上討論勞工事務時軟化了。而工黨是主要影響港英勞工政策,我從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和李彭廣的《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兩書中引述的檔案中,得到證明。本文試以以上書資料,再加上工會領袖的親身體會,論述兩者的關係。

戴麟趾:工人膚淺没貢獻,不得做議員

英國工黨於1964至1970年及1974至1979年長期執掌英國政權,推動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直至1979年大選失敗下台,保守黨上台執政,戴卓爾夫人將這一個局面扭轉過來。工黨綱領的傳統理論基礎是費邊社會主義。

(描繪1918年日本名古屋米騷動的「米騷動繪卷」,德川美術館收藏)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尾結束,亞洲食米供應出現嚴重短缺,引致亞洲各地騷動,包括香港出現搶米騷動,以日本最為嚴重,做成全國騷動,工人暴動。香港受到一戰的拖累,經濟受到困擾,通貨膨漲,百物騰貴,更使社會上的低下階層深受困擾,引發搶米騷動,最後演變成為二十年代初的罷工潮。香港搶米騷動可以說是源於日本的「米騷動」,在米騷動影響下,中國工人參加反日運動。米騷動除了天災做成失收外,列強出兵干涉蘇共政權亦是主因之一。蘇共政權的成立,影響歐洲爆發一連串工人罷工,甚至武裝起義建立政權。

征蘇不果奸商囤糧  日本爆發米騷動

一戰主要戰場在歐洲,農地遭嚴重摧毁,影響糧食供應。一戰結束前夕,英、法、美等國藉口維持協約國儲存在蘇聯的軍需武器,恐防落入德軍手中,決定出兵西伯利亞,實質是要消滅初生的共產主義政權。德國戰敗後,協約國應無藉口留在蘇聯。蘇聯發生內戰,協約國決定扶持親沙皇的軍隊,消滅蘇共政權,因此歐洲戰爭没有停止下來。糧倉烏克蘭漫天烽火,農民無法耕種,世界糧食的供應無法恢復正常。

(圖為饒宗頤文化館,原址為華工屯宿,即「豬仔館」)

去年我在香港工運導賞團中談華工出國謀生的苦況,向團員提出我們身邊也有一批離鄉別井的外傭,應注意是否會讓外傭重蹈華工的覆轍,今天竟有一位港人如此兇殘,讓出國謀生者苦上加苦。現在這裏開專欄,我再重申:工人階級無祖國,我們都是工人。先談一談我們的祖輩也曾當外傭的歷史。

先賣紅白黑奴  再賣華工豬仔

外籍傭工的歷史可以說是源於大規模販運人口,始於歐洲人開發美洲,把印第安人運回歐洲充當奴隷,稱為「紅奴」。到了十七世紀中葉,紅奴因勞動過度和虐殺而死亡,數量日漸減小,殖民主義另找新的廉價勞動力,開始把歐洲本土「白奴」移殖到美洲。所謂白奴是指歐洲無以為生的窮人和罪犯,被掌權者押往海外殖民地勞動。由於歐洲各國的殖民地不斷擴張,勞動力需求日大,紅奴和白奴不足應用,殖民主義者轉往非洲擄掠非洲人為「黑奴」,在市場上當作商品進行販賣,甚至不惜進行「獵奴戰爭」,以武力捕捉黑奴。進入十九世紀黑奴開始短缺,歐洲社會中的廢除奴隷呼聲日高。英國於1807年宣佈廢除奴隷貿易,取銷奴隸制度,其餘殖民主義國家相繼作出相類似的決定。港英於1844年2月28日通過第1號法例,立例禁止奴隸制度。

1922年政府憲報,規管某些行業僱用童工的條例內容
 

香港第一條勞工法是有關童工的法例,港英早在1921年開始注意童工問題,委任一個委員會研究。委員會報告指出,香港的童工年齡低至7、8歲,主要從事雜工工作,搬運磚塊或其他物料上太平山。在製造業方面,童工年齡介乎11至16歲,工時頗長,女童工主要從事香煙包裝和針織廠的工作;男童工亦有在玻璃廠,或在船廠清潔蒸汽鍋爐,從事高危工作。在工廠的童工以件計薪或日薪,童工的工資低於成人,部份男童受僱為工資微薄的學徒,由僱主提供免費食宿,父母讓兒童投身工作,主要是幫補家計。

童工管制與香港早期工業

港英因應委員會的建議,於1922年通過香港法例第二十二條《兒童工業僱傭條例》(Industrial Employment of Children Ordinance),是為香港第一條勞工法例,法例訂明童工的最低年齡是10歲,搬運重物的童工是12歲,從事危險工作的最低年齡是15歲;童工每日最多只能工作9小時時,期間不可連續工作5小時,每星期需要休假1天,禁止兒童在晚上7時後至凌晨7時工作。賦予華民政務司巡查工廠和工場的權力,法例適用於僱用10人以上的工廠、礦場、船廠、工地及樓宇、客運和貨運工具(注)。

(圖片由黃偉雄提供。)

「勞工顧問委員會」(簡稱「勞顧會」)於1927年成立,當時成員包括大公司、政府部門和軍部代表,没有工人代表。二十年代,勞工事務要有軍部代表參與,因為軍部僱員人數眾多,但他們不屬於公務員編制內。最大規模的是金鐘海軍船塢,亦反映香港是一個軍事要點和殖民地,武力的象徵不能減輕。海軍船塢於五十年代閉廠,位於今金鐘地鐵站。

【編按】會組織工人,各陣營各施各法。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多有工人團體自行籌組旅行隊,不假手於商業旅行社,足見民間力量之強盛。工運研究者梁寶龍爬梳史料,羅列名單,讓我們窺探老香港一鱗半爪。

二十世紀初香港工人開始組織自己的團體,籌組期間會以郊遊作掩飾進行連絡、開會活動。前「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黃偉雄年青時曾加入「太古船塢華員職工會」,就是從參加該會旅行開始認識何謂「工會」,退休後成為行山常客。「香港政府前線僱員總會」代表黃華興於八十年代淡出工會活動,工餘組織食環署同事行山。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