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龍

英國佔領香港後,大量勞動力湧入,勞動力人口以以華人為主,因此勞工事務由主理民政工作的「總登記官署」負責。總登記官署於1844年設立,首長是總登記官(Registrar General),負責統籌日常的人口登記,並管轄所有華人組織,兼理勞工事務。它是港督與香港華人溝通的渠道,負責協助港英評論華人輿論的傾向,為華人提供諮詢,亦提供有關港英部門及華人之間關係的建議。1913年總登記官署正式易名為「華民政務司署」(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首長是華民政務司,即今日的民政事務局前身,工作範圍已是天淵之別。

省港大罷工後 定例局通過《最低標準工值條例》

十九世紀時香港亦發生不少大型罷工,香港工人階級處於「自在」階段。經過二十年代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後,香港工人階級開始進入「自為」階段。進入三十年代,港英的部份政策好像回應了工人階級的要求,省港大罷工提出的最低工資擺上了議程,並開始推行。

省港大罷工向港英提出的要求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擁護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提出的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十七條。第二部份是代表香港市民向港英提出六項要求:

編按:香港逾九成打工仔身在各種服務業,到底文員、IT人、設計師、售貨員、清潔工和保安員算不算「工人」,有沒有可能抗爭?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今次放眼世界,介紹專門針對服務業的「國際工會網絡」,揭示跨國與在地工人運動的拉扯。國際工運如何協助郵差在九十年代打贏香港政府?國際工會會否為保住與跨國企業總公司的談判犧牲在地工會?在地工會又能否將會眾人數報細數,減省向國際工會繳交的會費?種種趣聞軼事,且看內文分解。
 


由於全球化與資本集中的關係,加上網絡科技的發展,促使「國際工會網絡」(UNI Global Union)的組成。國際工會網絡是一間集合郵政、電訊、文職、服務等行業的國際工會,由「國際通訊工會」(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簡稱CI)、「國際商業文書及技術僱員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mmercial, Cleric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mployees,簡稱FIET)、「國際製圖工會」(Inter-national Graphic Federation,簡稱IGF)、「國際媒體及娛樂工會」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簡稱MEI)等4個國際工會在2000年組成。

近十年香港出版了很多有關六七暴動的書籍,從不同角度層面研究這一次暴動,而同是與中國政黨有關的1956年暴動却少人問津。

六七暴動與中國共產黨有一定關係,並由親中共的左派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所領導。五六年暴動與中國國民黨有一定關係,而關鍵在於香港親國民黨的右派工會有否參與這次暴動。

發動者?參加者? 拘押集中營遞解台灣

右派的「香港棉系產業職工總會」(簡稱棉總)在會史中談及五六年暴動如下說:

1956年,九龍石硤尾屋村雙十護旗事件演變為騷亂,尤以荃灣區左、右派互相毆鬥,事後港府誤認棉總為發動此次騷動者之一,引致我會主要幹事及會員被港府拘捕達二千多人,而拘留於漆咸道前英軍營內,計被逐出境者有前主席華民、財務斐冠群等,亦有被控謀殺而判以無期徒刑者,副主席彭震海亦被拘留達十二天。

棉總會史没有直接說明是否參與五六年暴動,只是說「港府誤認棉總為發動此次騷動者之一」,即不是發動者,没有說不是參加者。被逐出境者全部被解往台灣,留港的彭震海曾當選立法局議員。

上環文武廟早於十九世紀已跟東華合作辦學。相片攝於1950年代,廟後左方和右方分別是東華三院香港第一免費小學和第五免費小學。

 

編按:1842年香港開埠,直至第136年才落實九年免費教育。在此之前,貧苦大眾的基礎教育由誰包辦?教育除了讓人晉身買辦階層,工人子弟讀的又是甚麼書,有怎樣的前途?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考掘三、四十年代工會以至各類民間團體辦學的歷史,揭示當年義學的由來。
 


一直以來香港的敎育都是以培養精英為主,敎會所辦的學校亦不例外。此外,英國佔領香港前,港九新界各地亦已設有私塾,如大埔「敬羅家塾」。貧苦大眾能夠接觸的民間義學,有的卻是另一段歷史。

東華義學始於十九世紀 抗日致學生學校湧入

英海軍測量譚馬士‧歌連臣(Thoms Bernard Colinson,1821-1902)於1845年回信父親時,描述了在港島遇見的敎員,是一位道岸貎然的華人,身穿黑麻衣配白色長褲,衣冠楚楚,如果剪去辮子覺得與英國老師無異,他有學生9人,是全村200人中最清潔的(注一)。

近日國泰勞資再起糾紛,藉此回顧一九九三年國泰工潮。當時引爆的問題,明顯反映職工會條件及防止歧視職工會條例,在保障工會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事隔多年,香港在職工會條件及防止歧視職工會條例上,仍然紋風不動,一點改善也沒有。
 
一九九三年的國泰工潮,源於1992年12月國泰航空公司解僱3名發起工業行動的機艙服務員。事件觸發「國泰航空公司空中服務員工會」於1993年1月13日宣布罷工,數百名員工參與。工會提出3點要求:一.要求約見資方主管級人員,繼續談判;二.收回解僱3名會員的決定;三.切實改善機艙服務員的人手短缺情況,改善工作環境及降低工作時數。罷工正值農曆年前,對國泰的業務影響很大,
 
國泰向罷工者施壓,將29名參加罷工的員工暫時停職,並要求他們作出解釋。國泰又指工會未有事先通知便採取罷工罷工行動。若是如此,罷工行動是得不到法律保障的。而事實上,工會於罷工行動前已再次聲明,如國泰不正視工會的要求,會將工業行動升級;只是沒有直接說出是罷工行動而已。

土瓜灣有一條庇利街(Bailey Street),由馬頭圍道同機利士北路路口開始,穿過崇志街、崇安街、紅磡道,最後接住海皮崇平街。

逾百年前土瓜灣建船廠

庇利街街名字來自「庇利船廠」(William. S. Bailey & Co.),船廠佔地6畝,海岸線460呎,最高可建造1,000噸船舶 (注一)。

庇利船廠是愛爾蘭人庇利(William Seybour Bailey,1859-1935)於1897年註冊成立。1905年建成船排,而現在寬闊的庇利街,則是由當時船排旁的海溝填出來的。庇利船廠曾經造過多艘省港渡輪,如「廣東號」、「廣州號」等,高峰時候船廠有2,500名員工。

1932年庇利船廠擴建,填海200呎。1949年中國航空公司以300萬元購入庇利船廠地段,1951年船廠結業。

北拱街的北帝廟是由庇利船廠的管工牽頭興建,現在廟內還記着他的名字。

1921年1月庇利船廠發生大火,要動用全港九消防員到場救火 (注二)。

東南亞機工工會結盟 牽制英國商家

「香港是否文化沙漠」是一個頗具爭論的題目。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文化氣息也不弱,絶大部份工人組織刊物都有文藝版面,刊出詩歌、散文甚至攝影作品,如「基督敎工業委員會」出版的《工人週報》,談的更是當時潮流熱點──法國新浪潮電影。是時《華僑日報》開闢有《工人世界》版,維持了數十年。曾經舉辦工人文藝比賽,接受參賽的作品除了文字之外,攝影作品亦是參賽項目之一。環顧現在香港工人組織的刊物,全部都沒有文藝版。
 
現時街坊工友服務處仍堅持主辦「工人文學奬」。該獎於1980年由「新青學社」創辦,旨在鼓勵工人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接連辦了四屆後中斷。2010年,一些新青學社舊人聯絡志同道合的各方友好,組成「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恢復舉辦第五屆工人文學獎。復辦目的有三:一、鼓勵工人寫作和發聲,同時推動社會正視工人的生活和處境;二、提昇工人階級意識;三、確立工人文學的價值。
 
街坊工友服務處於2013年主辦出版純文藝的《工人文藝》,方向是立足本土;拓展內地;面向華文區,以期建立職場工人及普羅大眾的文藝文化,加深社會各界的認知與關懷。

廣州東山區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梁寶龍攝)

編按:九十多年前由陳獨秀出任總書記的中共,對工人運動曾有幾多承擔?當初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全總)又承載了工人幾多期望?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考據史料,發現剛誕生的全總與本地頗有淵源,香港工人不但佔據約三分之一執委席位,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更匯集國共兩派以至無政府主義者,通過訂定全國假期,共同悼念海員罷工裡遭警方在沙田鎮壓殺害的工人。香港對中國工人運動有過確鑿的現實影響,經歷大半個世紀的波折之後,今日又如何?


香港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於「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香港工會擔任的角色也不輕。

工運此起彼落 國共各有工會山頭

編按:救護員肩負急救重任,鎮守拯救生命的第一線,究竟工作待遇重要抑或救急扶危重要?答案是兩者並不衝突,根本毋須放上天秤兩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追蹤八十年代以來的香港救護員歷史,講解當年工會如何藉著透徹的行業戰略視野,主動倡議職系架構改革,既拯救人命又長遠保住同袍飯碗。正視本土史實,我們會發現一旦有了長遠穩定工作保證,打工仔不一定短視自利,甚至可以充份貫徹職業的自豪與倫理。有遠見有風骨的工會,角色絕不止於喊加人工。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開拓的工會功能

這三年來經常接觸公務員工會領袖,綜合各人闡述的工會功能,是「以合法方式去爭取應得的合理權益」。翻閱學者的經典著作,工會則有以下的功能。

何謂工會

韋伯在《英國工會運動史》指:工會是一種特殊的工人結社,目的是維持或改善工人的勞動生活狀況 (注一)。

【香港工運縱橫】香港土生海員史話

今天船上的香港海員再不是穿着水手服,而是重視職安健的工作服。(圖片由盧犖賢提供)

 

編按:向來都說香港是個港口,但直接靠港口討生活的人我們又認識幾多?去年一場大罷工讓香港人終於看見了碼頭工友的苦況,不過出出入入港口的還有行船的海員。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考掘文獻,今次為大家講述香港海員的故事——正受市建局重建計劃滅頂之災的衙前圍村,竟是好幾代本土海員的搖籃!再往上追溯,滿清遷界如何毀滅香港的海港地位?太平天國成員如何潛伏在這個行業?本地農民又為何棄農行船?諸般掌故,由此展開。
 


香港土生海員史話

一般談論香港海員的誕生都不離以下說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促使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不斷流入香港,部份投身航運業成為海員——不過,若把這個論述套在香港土生土長海員身上,答案則完全相反。

衙前圍村的海員

香港九龍城衙前圍村村民很多都是海員,而且一代接一代。他們絶對不是破產者,而且有田有地,生活可以,但他們為何投身海員行列?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