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十九世紀香港妹仔解放運動
由梁寶龍發表 on Tuesday, 7 March 2017編按:明天是三八婦女節,而爭取女性權利從來是牽連甚廣的事,甚至揭示了多個界別的黑歷史。香港工運史研究者梁寶龍回顧十九世紀以來的妹仔解放運動,幕幕場面似曾相識——今有權貴力撐人大釋法,當年也有華商要求倫敦釋法推翻法官對蓄婢的判決,無視司法獨立;今有社福機構協助維穩,當年也有保良局捍衛「傳統價值」帶頭聯名上書大讚蓄婢制;今有人假借保飯碗之名支持多項大白象基建,當年也有人堅稱養妹仔是周濟貧苦兒童,一旦廢除蓄婢等於逼她們餓死或當娼。到底人身自由如何在政商利益交錯下逐步確立,且看香江舊日掌故。
三八婦女節源於美國紐約製衣和紡織女工,於1857年3月8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其意義與工人運動緊扣。香港歷史上最重要的婦女運動是妹仔解放運動,由十九世紀中起始直至二十世紀中,持續約有一個世紀,其意義除了是爭取自主的解放婦女運動外,亦是爭取尊嚴和權益的工人運動。現先撰文講述香港十九世紀的妹仔解放運動歷史。
妹仔與奴隷法
妹仔是廣東人對「婢女」的俗稱,英文譯成Mui Tsai。古代中國的奴和婢是由罪犯及其子孫充當,男為奴、女為婢。直至近代兩者有所分別,奴是世襲制,子孫世代都是奴,婢女只基於一次買賣,不影響其子孫。奴完全沒有自主權,是主人的財產,妹仔則是低層無工資女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