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

編按:香港政府對待無家者的手段惡名昭著。公園長椅設間隔、深夜洗地、清走橋底物品,無一不想趕絕無家者。將「露宿者之家」設置在垃圾站的提案尤其備受批評。另一邊廂,英國社企推動「住屋優先」的模式,亦得到政府撥款撥地協助實行。惟工新聞翻譯《衛報》這篇報導,介紹這種模式推行的情況。

在蘇格蘭,至少600名無家者將獲提供住屋及持續的支援。這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同類型計劃。

曾獲佐治古尼及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等明星站台支持的蘇格蘭社企Social Bite,將在未來18個月協助至少600名無家者上樓,同時全數資助醫療相關的支援服務(例如精神健康和上癮),以及添置家具和安排垃圾收集等實務。

在2月14日西敏市(Westminster)一名無家者去世之後,Social Bite創辦人利特爾約翰(Joshua Littlejohn)指,若現時情況持續,更多無家者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他亦指出,希望Social Bite的無家者住屋計劃可以作為「全英國重要的案例」。

編按:油麻地一班露宿者面臨第7次逼遷,前日(8月16日)與民政事務署會面之際,民建聯區議員帶同當局居民、商會到場惡言辱罵,毫無根據地指控露宿者當街便溺、吸毒販毒、破壞治安。《基進報導》撰文報導事件,訪問當區露宿者及社區幹事並翻查資料,揭示問題根源,發現露宿者被趕與豪宅落成有莫大關係,惟工新聞特此轉載。
 

 
2013年4月,一群社工學生在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探望街友時,發現一封由地政總署貼出通告,要求無家者於當年5月遷出。當時,渡船街橋底大部分地方已經被鋪上石春和圍網,阻止無家者留宿。
 
三年之後,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與一班包括華裔、非華裔的無家者,到梁顯利社區中心與民政事務署開會,因為當局最近再一次要求街友於8月底前遷出,他們抗議政府不人道的逼遷。
【惟工新聞】有多個團體聯合進行的調查揭露,全港有足足1,400多名無家者,比起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數字多出逾一倍。團體敦促政府縮短單身人士輪候公屋的時間,而據目前數字,單身非長者輪候公屋要等足足61年。
 
較社署統計多逾一倍
 
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劃」、社區組織協會、救世軍及聖雅各福群會,於去年8月對全港18區無家者進行調查。調查發現本港有663名街頭露宿者、臨時收容中心亦有415人,而另有279個已登記空置宿位。再加上在70家連鎖快餐店裡紀錄了57名無家者。綜合來說,至少有1,414人無家可歸,較較社會福利署統計的674人多出逾一倍。
 
6成人露宿因為房租太貴

【惟工新聞】房屋不為居住,為了甚麼?英國《衛報》統計發現,全歐洲有超過1,100萬間空置房屋,這數字足夠給歐洲所有無家者的兩倍人數入住。

西班牙340萬間 不少投資者買下

在英國,超過70萬間房屋被空置、在西班牙,有340萬間空置房屋,法國和意大利,200萬間空置屋;德國180萬,英國70萬。而在愛爾蘭、希臘、葡萄牙和其他幾個國家有更多的空置房屋。有房屋運動者指這是一個驚人的浪費。

這些空置的房屋,許多都是由一些從未想過入住的投資者買下,更成千上萬正在興建中的房屋為了提高樓價而被剷平。

「房屋是用來居住」

一些住屋運動發起人指,在幾百萬的窮人無住屋的情況下,竟然有這麼多的房屋被空置,是令人震驚的浪費。「這個數字令人非常驚訝,」空家(Empty Homes charity)的行政總裁大衛‧艾爾蘭(David Ireland)說,「房屋是用來居住。如果它們並非用來居住,那麼房屋市場就發生了很嚴重的問題。」

團體倡處理富人亂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