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勞動

【惟工新聞】在香港提到性別歧視,很可能會遭人白眼:「看,不是很多女性都出來工作了嗎?」「現在連特首都是女人了,女人不是很有權有勢了嗎?」「女權份子經常都嘈嘈嚷嚷的,男人快要無立足之地了,怎可說是性別不平等呢?」印象歸印象,要知道女性是否已經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男性平起平坐,還是看看數據比較實際。

(開始探討數據之前,還是要長氣地加一句備註:儘管本文以生理女性及生理男性作為主題作比較,但惟工新聞並不認為性別身份是如此僵化劃分的一回事,性別是複雜、流動、充滿可能性的。本文選擇比較男女兩性的處境,是出於兩個原因:1.現時的數據皆以此為分類,2.現時的社會制度、文化裡有很多地方皆以男性和女性作分工,以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歧視剝削還是很嚴重的問題,因此,以這種劃分去作分析還是有一定的需要。)

一.男性收入比女性多4成 性別平等仍未實現

【惟工新聞】7歲的爛漫女孩在天水圍公共屋邨一個公園中活蹦亂跳,母親葉太(化名)數算著自己同時做的幾份工作:「屋企一份工、湊小朋友一份工、清潔自己家居又一份、酒樓傳菜又一份、推銷奶粉一份,總共五份工。」家務佔了葉太一半的工作時間。

家庭主婦要花不少時間照顧家庭和子女,但家務勞動並無報酬,如果要幫補家計,選擇或只剩下上班時間較彈性的零散工。葉太有三個子女,靠丈夫一人的收入難以負擔所有開支,想工作賺錢「幫輕下」,「做長工的話,個小朋友讀小學,未必日日畀請假,小朋友有家長日呀、唔舒服,唔係話隨時請到假,我哋啲主婦都係做兼職㗎啫」葉太坦言,家庭人數多,開支必然不少,「電費千幾二千蚊,食又貴,40蚊一個餐,好貴㗎」。

送贈品邀新手媽媽入「媽咪會」 散工跑數一日最少開10單

編按:馬來西亞健筆朱進佳的這篇文章討論一個大馬與香港共通的問題——女性負擔大部份家務勞動的責任,卻得不到任何報酬,亦不被社會認可,甚至視這種付出為理所當然。趁著馬來西亞新政府上台,提出為家庭主婦繳納公積金作退休只用的政策,朱進佳詳細釋述家務勞動的價值,以及為家務勞動者提供報酬和退休保障的可能方向。

稿於2018年6月20日(刊載於《當今大馬》2018/6/21《星星之火》專欄,刊出題為《家務也是經濟勞動:從保障主婦權益到性別平等》

世上有一種工作——長工時、沒假期、沒有升職機會,而且也沒有任何薪金,你會願意做嗎?這種工作叫家庭主婦。

【惟工新聞】今日(5月10日),外勞事工中心(Mission For Migrant Worker, MFMW)發佈一項關於在港移民家務工(外傭)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大部份移工都被安排於不合宜的環境中居住。
 
外勞事工中心發表研究報告
 
半數人沒自己房間 休息不足影響健康
 

退休保障諮詢期將於6月21日結束,多個支持全民退保的民間團體趁今日父親節,從中環行人專用區遊行至特首辦請願,要求政府接受民意,推行免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

遊行隊伍人數眾多達5,000多人。惟工記者在隊伍中找到不同人士接受訪問,了解他們對全民退休保障的看法。

視障人士:受歧視難找工作  望全民退保可保障家人

有一群人,即使辛勞工作,其退保生活仍毫無保障。香港家務助理總工會指出,現時香港有約5萬家務助理,64萬家務料理者,由於家務助理絕大部份是零散工,家務料理者更是無償勞動,他們被排拒在現時退休保障的制度之外。

於2月至3月期間,工會就著「如何計劃退休生活」的主題,訪問了143位會員。今日(4月9日)下午,工會舉行了調查結果的發佈會。

近半人儲蓄少於十萬 退休生活無以為繼

從事家務助理的工人,大部份是雙職婦女,外出工作的同時需照顧家庭,所以其收入並不高,難以儲蓄足夠的金錢應付退休生活。擔任工會司庫的林順玉指出,近一半受訪者每月收入為5千至1萬元,超過三成的受訪者每月收入不足5千。近半受訪者表示,預計到65歲時,個人積蓄不足10萬元。同時,九成受訪者預計,退休後每月基本生活開支至少3千元,近4分1人指每月開支超過7千元。

【惟工新聞】「希望個仔快啲大,我就可以解放。」曾經營兩間店舖,因為照顧兒子而放棄個人發展,被困於家庭的馮女士,如此吶喊。

今日是三八婦女節,有人改稱為女生節、女神節。無論如何,平等並非口號,自立需要物質基礎,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5年10至12月期間,女性勞動參與率是54.8%,而男性則為68.8%。街坊工友服務處(下稱街工)今日發表調查結果,300位受訪基層婦女中逾7成人沒有儲蓄,大部份受訪者每月儲蓄少於1,000元。

婦女缺乏支援 無法發展自我

在記者會上,馮女士甫發言便忍不住哽咽,她形容,婚後生活是前所未有的大改變。馮女士原於深圳經營兩間服裝店,與在港的丈夫拍拖7年,在老爺(丈夫父親)的逼令下,3年前放棄事業,來港與丈夫成婚。

馮女士一家6口中,只有丈夫在職。丈夫從事服務行業,收入不高。要是馮女士外出打工,家庭經濟將大大改善。然而老爺奶奶認為「女人的責任」就是照顧小孩,亦不相信她有能力賺錢,他們都不願幫她照顧兒子好讓她出外工作。

【惟工新聞】今天是母親節,政府有多孝敬全港母親?民間團體今日(5月10日)上演街頭劇,諷政府忽視香港母親,導致她們陷入「無託兒」、「無假期」、「無保障」、「無發展」、「無選擇」、「無奈」的「百無」困局,要求政府效法鄰近地區改善託兒服務,並設立育兒補助金。團體又指即使撤除針對家庭照顧者的措施,香港連一般打工仔女的勞工保障也跑輸亞洲各國,全年假日奇少,甚至連標準工時也未能立法,「喺香港做阿媽特別慘,假期少、工時長,點樣照顧到小朋友?」

子女出生開支增收入跌 促設育兒補助金

「兒童照顧者聯席」今晨在政府總部外設「百無宴」,斥政府忽視香港母親,家庭照顧方面的保障不及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地,導致她們淪為「樣樣都無」的「百無(伯母)」。

聯席發言人指打工女性因照顧家庭而放棄工作,30歲後女性勞動參與率下跌近15%,家庭開支雖隨著子女出生大增,收入卻可能大不如前。香港政府地區對此無動於衷,但鄰近地區不少已設立育兒補助金支援同類家庭。新加坡規定父母可就子女出生獲現金獎勵,以第一至第二名子女為例,每名可獲6,000新加坡元(約港幣34,282元)。台灣亦有類似措施,若家長為照顧兩歲以下幼兒而未能就業,可申領「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金額根據家庭收入水平而定。

【惟工新聞】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簡稱社協)去年訪問120名在職的新移民婦女,調查關於新移民婦女在港工作的情況。調查發現她們主要從事長工時、待遇差的基層工作,如樓面、清潔等。有受訪者表示其實她們也很努力工作,指不明白為何被醜化為蝗蟲,望港人不要再歧視新移民。聯合國指亞洲地區婦女家務負擔沉重,香港基層婦女難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情況並非偶然。

日做14小時 每月放1日假

調查發現新移民婦女的工作主要為餐飲樓面、掃街、清潔、地盤和家務助理。這些工作許多都是長工時、待遇差。有40.8%受訪者的僱主並沒有放足勞工法例所規定的假期,亦有受訪者指自己遭到僱主歧視、剝削,工作一個月只有一天假日,甚至是沒有假期。另有從事洗碗工的受訪者指每日要工作14個小時。即使面對剝削,她們亦要硬著頭皮工作,因為她們需要幫補家計,亦不希望依賴政府。

社協幹事施麗珊認為新移民亦想自力更生,不過被人誤以為是蝗蟲,建議政府應主動協助她們融入社會。

託兒服務不足 難兼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