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

編按:為對抗疲勞駕駛、升遷制度不透明、打壓工會等問題,台灣中華航空機師由上周五開始罷工。昨天半夜,交通部與華航勞資雙方召開會議,就著改善疲勞航班問題達成共識。然而,在勞方提出的十條航班中,資方只答應改善其中五條航班安排,而且並未答應勞方另外四項訴求。今天雙方將再次開會,勞方期望能達成所有訴求結束罷工。


文:張心華、楊鵑如(公庫記者)
圖:許詩愷(公庫記者)

日前(2月11日)機師工會華航分會和華航公司二次協商,對於工會提出的「飛航7小時多航段班派遣3名人力」無法達成共識而破局。交通部於2月13日半夜1點召開第三次會議。

會議開始前,機師工會常務理事陳蓓蓓想確認今天談成的共識是否會進入簽訂團體協約。但政務次長王國材表示,今天是座談會,讓雙方交換意見釐清5項訴求,後續交由桃園市政府勞動局處理,今天不是勞資爭議調解的地方。

工會強調,若不是納入團協,就沒有停止罷工這一回事,直到團協階段,才是停止罷工的時候。交通部則回應,有媒體在場就不會反悔,且有會議紀錄可證明。工會的五項訴求為,改善疲勞航班、副駕駛生訓制度透明,保障國籍機師工作權、禁止對工會施壓、撤換不稱職主管、保證第13個月全薪。

勞資雙方協商以飛航時間為主。

編按:上月,十號風球翌日,大批市民逼爆公共交通,甚至走路上班。一個月後,全港鐵路癱瘓,同樣情景再次出現。有人恥笑香港人最中意返工,有人同情打工仔被催谷上班的苦況,有人憤恨政府和老闆無良。無論如何,這樣的景象清楚地表達,工作會把人逼瘋。

對於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來說,工作致殘好像不大可能。而工作壓力造成的精神問題,甚至是過勞死或過勞自殺,到現在還不被社會正視。惟工新聞轉載洪群甯的文章,以日本紀錄片《用過即丟的工人》為引子,討論工作如何導致精神問題。


文/洪群甯*(哇賽心理學主編)

「那段日子每天8:40上班,直到隔天凌晨三點,雖然表定是5:30下班。工作一年半我就生病了,我幾乎崩潰,工作效率越來越差。我只怕被開除,失去工作我的人生會一敗塗地」——中田翔太

日本上班族超時工作的形像入民心,許多工人工作至深夜才乘搭尾班車回家。不過日本每年都有過百人因為工作過勞致死——如中風、心臟病、自殺等。這些嚴重健康問題引起訴訟和解決問題的呼聲。
 
日本在上周五(10月7日)通過《預防過勞死等對策白皮書》,是日本首份關於「過勞死」(過労死,karoshi)的白皮書。根據白皮書,調查人員在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期間抽取10,000間企業和20,000名工人,並向他們發放問卷,最終有1,743間公司和19,583名工人回覆。當中有22.7%公司指出部份人工每個月超時工作80小時——這是提高過勞死風險的官方最低時數。而超時工作的重災區為IT界,有44.4%的IT公司回應工人每月超時工作80小時。第二重災區為學術、研究、工程行業,其數字為40.5%。第三是交通和郵政公司,數字為38.4%。
 
報告指出大約21.3%的日本僱員平均每周工作多於49小時,相較下美國為16.4%、英國為12.5%、法國為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