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問題

編按:「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事」(曾蔭權,2011)。對於香港政府來說,劏房、N無、長者拾荒等情況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不用解決,不想解決。但貧富懸殊真的是自然現象?經濟發展真的是滅貧的先決條件?這些政府日日講的論述,恐怕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實證研究亦證實這一點。巴黎經濟學院最近發表《世界不平均報告》,檢視過去40年的經濟數據。惟工新聞翻譯計劃統籌Lucas Chancel的文章,看看數據如何踢爆這些官方說法。


自1980年代起,三個有關全球化的神話便廣泛流傳。一、 全球化減少全球財富不均;二、 富人收入增加會帶動窮人富起來;三、 除了貿易和科技,沒有別的方法消除不均。最近,世界不平均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發表,是第一個全面檢視過去40多年來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收入和貧富差距趨勢的研究。該報告否定了這三個神話。

發現一:全球化加劇財富不均

編按:最低工資一直是香港一個重大的勞工議題。金額低、加幅低於通脹、兩年一檢落後於社會變化,難以讓基層工人應付生活所需。馬來西亞亦一樣。以下是朱進佳為其所屬的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撰寫的政策倡議,主張來年的最低工資水平應該從現時馬來半島的1000令吉(約1909港元)及東馬的920令吉(約1756港元)調整至1500令吉(約2864港元)。其中的理據同樣值得在其他地區爭取提升最低工資的人參考。

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代表團於2017年11月29日造訪位於布城的人力資源部,跟國家薪金諮詢理事會代表討論最低薪金制的事宜。社會主義黨提呈一份備忘錄予國家薪金諮詢理事會,列出政府必須將最低薪金調漲至1500令吉的理據。

根據人力資源部的說法,國家薪金諮詢理事會將於2018年5月或6月決定新的最低薪金水準,但至今仍然沒有新的最低薪金數額。人力資源部表示會考慮社會主義黨所提出的理據,並答應會讓社會主義黨代表跟制定最低薪金的技術委員會進行會面討論。我國最後一次調整最低薪金是2016年7月,比原本的調整遲了一年半。

去年大約這個時候,在樂施會(Oxfam)發佈的一份報告上,揭示了當時擁有相等於全球一半人口財富的富豪人數,從一架飛機可以載完(388人),在短短5年間減少到只需一輛巴士就可載完(62人)。時隔一年,樂施會再發佈報告,這個人數進一步驟減,現在只需一輛小型客貨車,就能夠載完擁有相等於全球一半人口財富的大富豪!
 
根據樂施會在世界經濟論壇召開前所發佈的《為了99%的經濟》(An Economy for the 99%),最新的估計顯示全球最富有的8個人(全部是男人,沒女人的份),所擁有的財富,相等於全世界最貧窮一半人口(約36億人)的總財富。這反映出當今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所帶來的社會不平等,一年比一年「再創巔峰」,已經達到極其嚴重的地步。
 

編按:輿論常把新加坡視為香港的競爭對手和模仿對象,卻未必留意當地人民心聲。近日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一同狠批社會貧富懸殊,逾一成市民淪為貧窮人口,逼迫退休人士賣掉賴以安居的組屋養老,但國家長年灌輸的精英主義迷信卻嚴重妨礙市民正視身邊問題。惟工新聞特此翻譯相關評論。
 


題為「論新加坡貧窮及社會不平」的講座上月底(5月28日)在新加坡舉行。「你看過《極樂帝國2154》(Elysium)這部電影嗎?」被問及新加坡境內移民工及貧窮問題時,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前首席經濟學家楊南強(音譯,Yeoh Lam Keong)反問台下聽眾。

該電影是導演保甘(Neill Blomkamp)2013年的作品,片中富人紛紛移居至名為「極樂帝國」(Elysium)的太空都市,窮人則繼續留在人口過剩、受嚴重污染的地球上掙扎求存。雖然故事時空設於未來,但電影對現今社會不平等的批判甚為明顯,亦切合講座主題。

「我們逼外國農村窮人與本地伯伯嬸嬸競爭」

編按︰全球貧富懸殊問題極度嚴重!樂施會報告顯示,在2010年最有錢388人的財富等同全球最窮的一半人口,在2014年下跌至80人,到2015年更跌到62人。財富極度不均無論對社會或經濟都有極壞影響,惟工新聞特意翻譯《衛報》相導,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已經是刻不容緩。
 


樂施會最新的報告發垷,全球最有錢的62人所擁有的財富,等同全球人口最窮的一半所加起來的總和,急促惡化的貧富懸殊已經暴露無遺。

這份報告的發表時間正好逼近今日(1月19日)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屆時會有許多超級富人出席。報告呼籲人們要採取緊急行動,處理嚴重的財富不均問題。

財富日趨集中

樂施會指即使全球的人口在2010年至2015年間增加了4億人,全球最窮半數人口的財產卻下降了41%。與此同時,全球最富有62人的財產增加了5,000億至1.76兆美元(約3.9兆至13.7兆港元)不等。樂施會又指在2010年最當有的388人所擁有的財富,等同全球最窮的一半人口。這個數字在2014年收窄至80人,到2015年更跌到62人。

【惟工新聞】「我們都是那99%的人!」(We are the 99%!)的口號自2011年佔領華爾街已經深入民心。時隔3年多,全球貧富差距有增無減。樂施會今日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最富有的80人擁有的財富相當於最窮困的35億人的所有財產!換言之,平均來說,一個富豪可買起四千萬人!報告更指出,由2000年至2014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與餘下的99%人大約各佔全球一半財產。按目前趨勢,按目前的趨勢,到了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更擁有超過餘下99%人的財產!

1%人佔據半個世界

這份題為《財富:擁有一切,還要更多》(Wealth: Having it All and Wanting More)的調查報告引述福布斯富豪榜的數據,指出全球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上,而這些人的分佈極不平均。在榜上的1645人當中,接近30%為美國公民;超過三分一人繼承了上一代的大筆遺產;85%年過50;男性更佔9成。這些人主要靠壟斷重要業務致富,當中主要包括金融、保險、藥劑和醫療。

銀彈遊說影響經濟政策

童年怎樣影響我們獲得成功

編按:暑假過了大半,新學期快將開始,但是否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都同樣充滿機會?近年有調查發現香港基層家庭學童升讀大學的機會遠遜富家子弟,不過貧富的影響不僅在於制度上的機會,甚至可能已在兒童的生理上造成無可逆轉的深層烙印。惟工新聞特此翻譯Alternet文章,介紹美國的相關研究發現。
 


猴子能教我們許多關於經濟的事。牠們的大腦和情緒與人類很相似。在哺乳類動物之中,猴子和人類會發展出強烈情緒,操控我們的生活、社會和經濟。

在90年代初期,一群心理學家利用猴子進行實驗,以研究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度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心理學家將猴子分為兩組放在不同環境。在第一個環境,猴子媽媽很容易獲取食物。牠能夠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照顧孩子,不用長時間尋找食物。在第二個環境,食物很難找到。猴子媽媽需要花費很久來找食物,經常忽略孩子。

缺乏照顧影響腦部發育

【編按】會組織工人,各陣營各施各法。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多有工人團體自行籌組旅行隊,不假手於商業旅行社,足見民間力量之強盛。工運研究者梁寶龍爬梳史料,羅列名單,讓我們窺探老香港一鱗半爪。

二十世紀初香港工人開始組織自己的團體,籌組期間會以郊遊作掩飾進行連絡、開會活動。前「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黃偉雄年青時曾加入「太古船塢華員職工會」,就是從參加該會旅行開始認識何謂「工會」,退休後成為行山常客。「香港政府前線僱員總會」代表黃華興於八十年代淡出工會活動,工餘組織食環署同事行山。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