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工傷賠償 老闆謊稱員工已死!?

15/08/2015 - 7:38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238

編按:香港工傷不絕,光是去年有在勞工處紀錄在案的已近四萬宗。「下次輪到哪一個」的隱憂儘管毫不虛幻,但工傷苦主的真實故事又有幾多人注意?天主教勞工牧民中心(新界)早前訪問了多位工傷工友,惟工新聞特此作系列轉載。逼復工,扣病假,扣賠償,求醫不果,官司糾纏,肉體煎熬,家計斷絕……受傷的一刻,故事才不過剛剛開始。

 

 

岑嫻祥嫻姐今年73歲了,工傷時在一間位於葵芳的細公司,負責速遞送貨了16年。工傷事發當日,2011年1月28日,那天是農曆年廿五, 家家戶戶都開始大掃除,他的公司也不例外。他被老闆叫了去做清潔, 做了一整天, 最後拖地,因地滑跣倒了, 右耳後撞正枱角,慢慢扶著起身, 也不覺得痛, 就以為沒事。怎料幾分鐘後, 後耳血如泉湧,整個右邊身也被血全染濕了, 當時老闆也在場,立即叫人送他進瑪麗醫院,在急症室縫了三針,開了七天的病假。雖然一直覺得耳後隱隱作痛, 頸的轉動也不再靈活,但為保飯碗,公司年後開業他也照常上班,自己工餘繼續到公立醫院及私家醫生接受治療。

 

不願付最低工資 遭即時解僱

 

那年5月1日勞動節,是香港實施最低工資的歷史性時刻。4月20日,老闆突然叫嫻姐入房,然後問他:「你知唔知道自己係日薪工?」 他感到愕然,並強調多年多一直是月薪工,每月5333.4元。老闆堅持是日薪,5333.4元除開每月20天工作日, 便可符合最低工資28元時薪的規定了, 他堅持不同意, 老闆叫他再考慮。六日後, 老闆再問他是否接受自己是日薪工,他繼續堅持他是月薪工。

至4月29日, 嫻姐外出送票後返公司,即將收工前, 老闆叫他入房然後遞出大信封, 以「公司經濟環境不理想」為由即時解僱他,但嫻姐每天為公司送票入票,知道公司生意暢旺。嫻姐反擊,根據合約,通知期是三個月,代通知金也應該是三個月,老闆說已問過勞工處,如即時解僱,甚至可不給予任何通知期,他沒有違約及違法,最後只補了一個月人工給嫻姐。老闆在最低工資實施三日前突然解僱一位年資16年的老員工,老闆真有「苦心」。

 

嫻姐一直以來非常信任老闆,工傷後也沒問過工傷賠償如何計,直至突然被辭退, 才仿然大悟,老闆始終是老闆,當影響他的利益, 賓主情誼立時反轉豬肚。她發現自1月工傷發生以來,都沒有收過僱主的醫療費。而且被解僱當日他仍未判傷,所以他就找勞工團體協助,到勞資審裁處追討解僱「不合法解僱」的賠償。

 

在勞審處力推「息事寧人」的處事方針下,嫻姐與公司最後以一萬三千元和解。但勞審處處理的只是《僱傭條例》,即有關被解僱的賠償,而工傷賠償是屬於另一條條例(《僱員補償條例》)的範圍,要交由區域法院處理,例如醫療費及五份四工傷病假薪金等。而更令嫻姐震驚的是,嫻姐曾收到勞工處的信件,表示僱主向勞工處申報工傷僱員(即嫻姐)已經死亡,嫻姐覺得欺人太甚,為了不賠償,還要講大話騙政府他人已死!禍不單行,雖然嫻姐仍然每天忍受全身的痛症,但勞工處的判傷及覆判結果都只有0%。

 

法援設資產審查 阻礙受害人追討

 

 

如香港大部份長者一樣,勞碌一生,死慳死抵,都儲有一筆養老積蓄。因此,嫻姐不符合申請法律援助的資產限制。在沒有法援下,他只可自行承擔一切法律風險去追討工傷賠償及上訴覆判結果。而他前僱主透過律師寄給嫻姐一張1866.69元的支票,即是說僱主只肯補回七天工傷病假工資,醫療費全都拒付。但在無法援下,一旦敗訴的風險太高,所以最後嫻姐都被迫向法院撤銷申索,接受那個可恥的賠償金額。嫻姐對此難以釋懷。

 

現時勞工處的判傷百分比普遍偏低。即使工傷者腳傷引致行動不便,需使用拐杖,不能重返本來工作崗位,但一般判傷都只有5-10%。雖然「永久喪失賺取收入能力補償」有「永久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的名稱,但實際上名不符實,其實是以「傷殘程度」而非「喪失賺取收入能力」作為判傷參考。這個標準不合理的原因是,一樣的傷殘程度對不同行業的僱員對工作的影響可說差天共地。以一位文職僱員為例,因工跌傷腰導致下半身癱瘓,只要其僱主提供足夠的無障礙設施,基本上他可復工返回原來崗位。但如果受傷的是一位救生員,下半身癱瘓直接令他不能再做救生員,他就必須轉行。

 

另外,因勞工處沒有裁決權,如勞資雙方在工傷賠償上有爭議,除非放棄賠償,否則大部份都需經過法律程序。換言之,工傷者面對的不只是財力比自己雄厚幾十甚至幾百倍的僱主,還要加上整個龐大的司法制度。而法律援助處的普通法律援助計劃設有資產審查,當申請人財務資源超過269,620元上限,就失去申請資格。所以,以嫻姐的情況為例,因僱主拒付醫療費而必須通過法律程序追討。然而因資產超過上限,變相剝奪了追討的權利。

 

一般打工仔女,手停口停,基層市民,對法律程序會有莫名恐懼,試問有多少人被拖欠賠償、為了一萬幾千願意走進司法制度?單是這個制度漏洞,不知已導致多少工傷者灰心失望地放棄追討,更根深柢固地認為人微言輕無力抗爭社會不公!

 

 

 

【工傷故事系列】
工傷故事系列之一:工傷保安壓力大要看精神科
工傷故事系列之二:工業安全沒做足 青年觸電一世成殘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