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與泥淖:當新工人遭遇成功學
Number of views
標籤

編按:成功,你敢嗎?當推銷「成功學」的周融成為反佔中先鋒,香港人亦已逐漸不再迷信李嘉誠的「白手興家」神話,但近年不少大陸工人對此竟深信不疑,比「香港人」更「香港」。上世紀末美國互聯網泡沬爆破前夕大行其道的《誰搬了我的芝士》、《富爸爸‧窮爸爸》等暢銷書所代表的「成功學」,亦正在吞噬中國工人的腦髓。當中國的打工仔先後經歷製造業擴張和服務業擴張,傳銷、進修、自我增值課程也紛紛瞄準他們的荷包。付錢之後,大家是走上發達之路抑或掉進人吃人的地獄?惟工新聞獲破土授權轉載相關文章,與大家窺探集體騙局受害人的經歷。
藍圖與泥淖:當新工人遭遇成功學
文:黃河、顏澤
成功,如同幸福、快樂等詞彙,總有一種說不清的魔力,吸引著無數人心向往之。如何才能成功,成為縈繞在無數人心中的難題,由此也誕生了一門所謂的「學問」——成功學。在成功學的語境下,人們仿佛看見一幅幅美麗的藍圖,近在咫尺。然而,這美麗的圖景不過是一個精心編織的陷阱;在工業區,在新生代農民工(簡稱新工人)的焦慮中,這樣的陷阱總能夠輕易地找到自己的「獵物」。
沒出虎口又入狼窩
小陳,是渴望擺脫流水線生活、夢想成功的無數新工人中的一員。小陳在流水線上已經工作了3年,每天工作10小時,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人民幣。枯燥無味的流水線工作、望不到盡頭的打工生活、已經28歲仍孑然一身……小陳逼切希望改變目前的窘境,逃離當下乏味的生活。他嘗試找一條出路,一條改變現狀的路。
3月17日,那天我請假了,沒有去上班,就去了華強北(編按:位於深圳福田區,以售賣電腦產品聞名)。我感覺在廠裏打工沒什麼意思,就想出來逛逛,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做點別的事情。我剛到華強北,就遇到他們了。看到他們說是搞英語培訓的,我想了解一下。他們就把我拉進去了。
——小陳
沒想到,小陳這次被拉進去竟然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以出來。把小陳「拉進去」的培訓機構是W英語培訓中心(以下簡稱W中心)。進入W中心,工作人員小A接待了小陳。
小A:你想學了英語之後幹什麼啊?
小陳:就是想了解一下,我想學好英語去國外找個女朋友,我想去烏克蘭那些地方找一個。聽說那邊女生多男生少。我想去看看。
(小A笑了笑,沒有說什麼。)
小陳:那你說我學了英語之後還可以做什麼?
小A:你學好英語可以做外貿啊,一個月七、八千呢,好的話可以有一萬多。你現在工廠裏面打工,不吃不喝一年才三萬多,你要是做外貿的話,幾個月就賺回來了。你知道你為什麼沒錢嗎?因為你大腦裏面沒有東西啊。你要翻身的話,你大腦裏面要有東西才行。如果你懂英文的話,在華強北這邊可以跟那些老外談生意,比在工廠裏強多了。
聽了小A的話,小陳認為他說得在理,自己應該學學英語。可是小陳還是不敢相信,學好英語真的那麼有用,能很快賺到很多錢。見無法說動小陳立即報名,小A搬出了救兵——W中心的副校長。
副校長熱情地接待了小陳,告訴小陳自己年薪40多萬,也是經過努力才有今天的。他告訴小陳,年輕人要勇於嘗試,要不斷學習,要相信自己。他還告訴小陳,W中心的英語證書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含金量很高,有了證書,小陳可以在外面輕鬆找到一個好工作。小陳還是心存疑慮,有了英語證書,可是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一個好一點的文憑,也不好找工作。副校長告訴他,「可以在外面辦一個文憑嘛(指辦假證)。再說,你都懂英語了,人家還不相信你有文憑嗎?」末了,副校長還舉了一些例子來告訴小陳,學英語有多麼重要,學英語的好處有多少。
小陳終於還是被說服了,他決定參加W中心的英語培訓,好好學英語。當天,另一個工作人員小B為小陳做了英語水平檢測,看看小陳適合學怎麼樣的課程。小陳很認真地回答了測試卷上的問題,小B告訴小陳,測試結果還不錯,小陳可以學習6個階段的課程,W中心還會贈送他3個階段的課程。聽完小B的話,小陳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鼓勵,學習英語的信心更足了。
當天,小陳就報名了,並且交了1,000元按金,而學費則通過貸款支付。
當時我沒錢付學費,他們就說可以貸款,然後分期付款。我的課程學費是37,800元,我貸了36,800元,因為報名時交過1,000了。這筆錢是跟AA公司貸的,他們直接把錢給了W中心。我每個月通過農業銀行還款給AA公司,差不多每個月還1,500元。
——小陳
交完學費,小陳開始每周末下班後去參加英語培訓。
你是不是會想,故事會這樣發展下去:小陳參加完培訓,拿到證書,跳槽找到好工作,過上了好日子……很抱歉,這不是一個有happy ending的劇目。事實是,一個月之後,小陳決定退學,不再參加培訓。然而,小陳並沒有立即拿到應退回的部分學費。W中心告訴他,按照規定,自退學之日起45天後才能退款。同時,AA公司開始不停地催促小陳還第一個月的貸款。
成功與成功學
這樣的故事,在工業區並不鮮見。和小陳在同一家工廠的小李,參加的是六個月封閉的JAVA程序員培訓。和小陳的遭遇如出一轍,小李將近兩萬元的學費也是培訓機構出面與第三方簽訂貸款協議,找到工作後按月還款。只是,幾個月的學習過後,雖然被如約地分配了工作,但小李所學的知識並沒有使他能夠勝任新的工作,一個多月後就被辭退了,輾轉之後再次進了工廠,重新做起了流水線的工作。
小李和小陳的遭遇,也是許多工友的遭遇。
在工業區,遍布著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包括:電腦、英語、會計、美食製作等。此外,工業區同樣充斥著各種成功學的傳說,馬雲、李嘉誠的商業神話,羊皮卷、陳安之的「成功箴言」,以及各種類似江湖郎中所販賣的「成功人士的N條定律」的書籍,這成為無數打工青年的「聖經」,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成功人士」。更有甚者,標價數千元甚至過萬元的成功學課程——幾次所謂「成功學大師」們激情澎湃的演講,也會吸引到眾多忠實的擁躉為之癲狂起舞。
而被上述這些所謂「成功學」洗腦「成功」的人們,又將作何選擇呢?小陳和小李代表了其中的一類——夢想學得一技之長,跳出流水線。這還算是比較務實的。有些人選擇去創業,這種一沒資本、二沒技術、三沒創意的所謂「創業」,很多時候會成為一種純粹的冒險,折騰完了之後再繼續回到工廠打工。有些人,則走上了傳銷之路,在對「成功」的渴望中將自己辛苦的積蓄付之東流。而諸如產品推銷、彩票店、麻雀館在工業區的遍地開花,則是成功學以一種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侵入到工業區的各個角落。
在成功學的刺激下,對成功的追求實際上變成了流水線的逃離:無論你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無論你出去之後做什麼,只要不再是流水線工人,似乎就意味著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即便接下來可能會遍體鱗傷一無所有,也只會留給自己一句「命該如此」,而對於當初的盲目選擇並不後悔。
成功學「成功」的秘訣
毫無疑問,在「成功」變得日益困難的今天,「成功學」卻空前地大獲成功,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成功學「成功」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秘訣呢?
秘訣之一:神化偶像。個人主義和市場主義的價值觀並沒有使偶像崇拜消失,而是以「多神教」形式披著自由選擇的外衣出現,並取代了對政治英雄和神靈的崇拜。馬克思筆下商品拜物教,同時變形為對資本巨頭和文娛體育明星的人物崇拜。而成功學正是利用了這種崇拜,引用這些所謂「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對其人生經歷進行千篇一律的加工,於是乎,那些高高在上充滿光環的成功人士,其起點無一例外地變得普通甚至「寒磣」起來,而其後來的成功則順理成章地成為個人奮鬥的結果。李開復的一句「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典型地代表了對資本英雄的崇拜何以能夠深入人心,一個所謂「成功者」背後成千上萬的失敗者則隱身消失了,而其實純粹屬於小概率事件的資本梟雄則被反覆提及,並最終塑造成「神」一樣的存在。
秘訣之二:主觀歸因。既然「我的成功可以複製」,既然成功人士也都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他能夠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呢?在成功學的語境中,原因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還不夠努力!於是,成功學成功地將一個人的不成功或者失敗歸因為個人主觀不努力,並因此使其陷入深深自責,忽略外在環境的重要。而對個體來說,所謂成功也就成了一種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個體競爭,能否在競爭中勝出則取決於個人的付出程度,至於起點和規則的公平則顯得無關緊要了。這一方面使得個體不再去關心外在環境公平與否,另一方面也瓦解了普通個體之間團結的可能。
秘訣之三:自我免責。成功學通過一方面「創造」成功偶像,另一方面將失敗歸結為個人,成功地實現了自我免責:如果你成功了,就說明我說的多麼正確;如果你沒有成功,證明你沒有完全按照我說的做,你還不夠努力!總之,無論你成功與否,「我」——成功學的傳播者——都是沒有錯的!通過這樣一套近乎流氓的邏輯,成功學將自己塑造成顛撲不破的真理,也就成功地規避了可能遭受到的責難。
秘訣之四:包裝營銷。成功學也是一種商品,其銷售者的目標顯然不是為了幫助別人成功,而只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利潤而已,於是營銷的一般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成功學的推廣。慷慨激昂的激情演講、被煽動起來的現場氣氛、不容置疑的授課風格、「模範學員」的現身說法、不負責任甚至肆意捏造的成功故事,無不讓人熱血沸騰,喪失理性反思的能力,對其宣傳說教深信不疑。
神話偶像、主觀歸因、自我免責和強大的包裝營銷能力,使得成功學不僅在工業區,甚至在精英雲集的名校都大行其道。成功學的暢銷,成就的是其背後的操縱者和營銷者,而無數的夢碎者,則被有意無意地銷聲了。
成功焦慮癥:成功學的投機主義
其實使成功學獲得成功的,是社會上普遍彌漫著的成功焦慮症。
對於幾乎處於社會底層的絕大部分農民工而言,消費主義不僅制造了對成功的焦慮,而且無限地助長了這種焦慮。關於成功的話語在物質和精神上被雙重建構出來:在物質上,成功意味著大房子、私家車、成家立業、孩子上貴族學校、用名錶名衣名包、去各地旅遊等;在精神上,成功意味著受人羨慕(哪怕羨慕之後還有妒恨)、自信(甚至傲慢)、眾星捧月等等。這種關於成功的意象在富人炫富、攀比性消費的社會文化中更加凸顯。
在農村,儘管「村村通」使得道路通行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觀,但日漸增多的私家車卻使得這些鄉村公路變得擁擠而事故易發。這些外出打工開車回家的農民工們當中,不少並非是真的具備了相應購買力,而是消費主義下的「面子」使得許多人甘受驅使,花掉不菲的積蓄甚至欠債來購買一輛其實每年也就使用那麼幾天的私家車——半個月的年假之後他們絕大部分將繼續回到城市的工廠重覆三點一線的生活,汽車顯得多餘。
性別比的失衡和結婚成本的節節高漲,更是加劇了這種焦慮。正如上文例子中的小陳,28歲還沒有結婚甚至沒對象,驅使其願意花掉自己數年的積蓄乃至貸款來學習英語,為的就是去烏克蘭這樣的地方討一個「便宜」老婆——他顯然受到相關媒體報導的影響。在消費主義的推動下,婚姻被市場化了,而市場化下的男女婚配選擇使得底層的人遭受進一步剝奪,對於成功的渴望也被強化了。
資本主導下消費主義制造的成功意象,雖然催生了消費的慾望,卻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危險:當新工人終於發現所謂成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的時候,可能累積起怨恨並火山噴發。
所以,成功學必須要能夠穩定人心。除了主觀歸因,成功學還需要開發新的工具,比如生活的娛樂化與投機主義。充斥工業區街頭巷尾的網吧、麻雀館和彩票站,電視上井噴的娛樂節目,地鐵裏頻刷手機的低頭族,都用娛樂填充自己空虛的生活,並在波茲曼(Neil Postman)筆下「娛樂至死」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反思性和對現實的批判精神。各種形式的賭博——從官方不認可的麻雀、六合彩到官方認可的福利彩票等,更加重了投機主義氛圍,其核心是「願賭服輸」,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怨不得人。這同樣是一種變相的主觀歸因——「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成功地消解了可能發生的反抗。
因此,成功學從本質上是一種投機主義。這種投機主義同時提供了三種東西:消費主義驅使下的成功渴望、投機心態下的偶像崇拜、願賭服輸下的自我歸因,這三種因素的絞和,在制造日益擴大的社會不平等的同時,消解了反抗的發生。
被遮蓋的勞動價值:怎麼突圍?
很顯然,成功學成功地為新工人描繪了一幅幅唯美的藍圖,但其本質上卻是難以自拔的泥淖。
被成功焦慮症驅使的新工人,必然會做出的選擇便是逃離工廠。「打工能有什麼出息?」、「在工廠肯定沒什麼出路」,成為大部分農民工的共識;而共識的背後,是對勞動價值的貶損——工廠的生產性勞動註定是低價值的,因而也是低回報的。於是,他們抱定成功的念頭,即便不能躋身資本家行列,最次也要從事商業、金融甚至投機賭博,以期擺脫魯蛇(loser)的狀態。
這樣的社會沒有希望,也是危險的。全球經濟的虛擬化屢遭危機還能勉力維持,其根本在於被嚴重剝奪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國承擔著真實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角色,而當下這種虛擬和真實的逆轉倒掛,將會使勞動的價值被進一步貶低,經濟的泡沫化亦會加劇。
突圍的道路,或許在於泡沫的破滅以及隨之而來的成功期望變成絕望,重回生產性的勞動並建立工人的團結。畢竟,社會的航船只能在海上航行,而不能踏上雲端。
成功學的神話亦是如此。
(原文刊於破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