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抗戰前夕工會辦的義學

08/07/2015 - 2:59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008

標籤

上環文武廟早於十九世紀已跟東華合作辦學。相片攝於1950年代,廟後左方和右方分別是東華三院香港第一免費小學和第五免費小學。

 

編按:1842年香港開埠,直至第136年才落實九年免費教育。在此之前,貧苦大眾的基礎教育由誰包辦?教育除了讓人晉身買辦階層,工人子弟讀的又是甚麼書,有怎樣的前途?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考掘三、四十年代工會以至各類民間團體辦學的歷史,揭示當年義學的由來。
 


一直以來香港的敎育都是以培養精英為主,敎會所辦的學校亦不例外。此外,英國佔領香港前,港九新界各地亦已設有私塾,如大埔「敬羅家塾」。貧苦大眾能夠接觸的民間義學,有的卻是另一段歷史。

東華義學始於十九世紀 抗日致學生學校湧入

英海軍測量譚馬士‧歌連臣(Thoms Bernard Colinson,1821-1902)於1845年回信父親時,描述了在港島遇見的敎員,是一位道岸貎然的華人,身穿黑麻衣配白色長褲,衣冠楚楚,如果剪去辮子覺得與英國老師無異,他有學生9人,是全村200人中最清潔的(注一)。

早在1880年東華與文武廟合辦義學,開展平民敎育。1882年香港有官校39間,學生2,114人。1883年香港有私塾103間,學生1,000餘人(注二)。

二十世紀初,香港民辦學館出現了蓬勃的發展。除了香港人口的增長外,滿清遺老的南下,亦是原因之一。香港此時亦開始注意女子敎育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至1941年,大批中國學校以及學生遷入香港,當時香港敎育的進展之速,學校密度之大,達到驚人地步。1930年本港中文學校學生有45,436人,英文學校學生有17,561人,到了1934年增至中文學校學生有67,988人,英文學校學生有19,005人(注三)。

分文不取 三四十年代工會義學遍地開花

1940年,香港民間團體為解決兒童失學問題,紛紛開辦義學。開辦義學的團體及義校數目如下:孔聖會設有18所,東華醫院設有11所,東莞商會設有11所,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設有10所,新會商會設有5所,曾瑞芝貧民義學5所,馮其焯義學5所(馮其焯義學在灣仔杜老誌道),九龍孔聖會4所,菓欄行4所,南海商會3所,崇正商會3所,華人回敎博愛社2所,九龍樂善堂2所,順德商會2所,同德工會2所,鮮魚行2所,番禺商會2所,天然氐孤兒學校2所,商業通濟公會1所(負責人為蔣法賢醫生,1903-1974),東蓮覺苑1所,帆船工會1所,真耶穌敎聖普堂1所,南華體育會1所,鹹魚行1所,恩平商工總會1所,煤炭商會1所,中山商會1所,牛羊業公會1所,紅磡街坊公立學校1所,電車公司存愛會1所,共有義學111間。除以上團體外,主辦義學的體還有鐘聲慈善社(注四)。

當中主辦義學的工會有:同德工會、帆船工會、香港電車公司營業部華員職工存愛學會,同德工會義學負責人為張祿,帆船工會負責人為張鑒泉,電車義學負責人為陳耀材(1901-1988)。據王齊樂著《香港中文敎育通發展史史》,當時同德工會設有同德工會第一校(注五)。

此外尚有1939年時,香港九龍醬料涼菓失業維持互助社義學,校址在西貢道50號3樓(注六)。

洋務工會在官涌新街38號2樓興辦義學,初為全日制,後因需求大增改為上、下午學制,為會員子弟提供敎育機會(注七)。

三四十年代的義學可分為日學、下午班及夜學三種。日學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2時,下午班由下午2時至7時,夜學由下午7時至9時,這些義學除了少數是循正規學校的辦理外,絶大部份都是利用日校的剩餘時間而附設的,所以在量方面相當可觀(注八)。當時的義學不收學費。

新文字協會倡漢字拉丁化 太古船廠設工人子弟學校

1939年,「香港新文字協會」開辦了兩個識字班,不收學費,學生全部是女工。香港新文字協會於1939年成立,推動拉丁化文字以掃除文盲,第一所學校在紅磡必嘉街中華婦女義學內,學生75人,分高、初兩班,學習期均為4個月,主任為黃少芹,敎授有張英、盧山,於9月6日開課。學習了3個月,學生已能閱讀新文字的報刊,及用新文字寫信。第二所在深水埗大埔道香港女中內,學生30人,學習期為4個月,主任為張英,敎授有黃少芹,盧山,於11月15日開課。識字班學生因日間要到工廠工作,所以上課時間安排在晚上7時至8時半,每星期上課5天,學生年齡由15至40歲,課本有三民主義讀本、公民、地理、歷史、算術等(注九)。

1940年,東華開設夜校,針對失學工人欲夜間補習,及貧寒子弟欲專一於藝者。夜校共有六所:一為工科,一為商科,均附設在文武廟中區免費小學內:一為女子家政科,附設文武廟女子免費小學內;一為漢文識字班,附設文武廟中區免費小學內;二為英文識字班,當中一班附設文武廟中區免費小學內,另一班附設廣福祠第二校內。六所夜校,總共收容學生222人(注十)。

東華開辦義學始於1880年,為基層市民提供中文敎育,學童授業5年後,如欲繼續學業,須轉入高級書館(注十一)。1929年東華有義學21間,1925年孔聖會已有義學35間。1919年成立的港九傢俬總工會,主要工作是「鍛煉會員身心,設立義學,救濟會員失學子弟」(注十二)。

據1932年中山大學出版的《港滬化學工業考察記》記載, 太古船廠有3,000餘工人,分為散工、技工及學徒三種,學徒學習期為5年,每月只得津貼2至3元。工人月薪32元,每天工作9小時,工廠附近設有宿舍,供工人住眷。廠內亦設有工人子弟學校,聘有男敎員4人,女敎員1人,學生200人(注十三)。太古漢文學校成立於1923年,由太古出資開辦,以收容太古工人子弟為主(注十四)。

 

注釋:
一. 馬冠堯著:《香港工程考Ⅱ》,香港,三聯,2014,第37-38頁。
二. 王國華主編《香港文化發展史》,香港,中華,2014,第222-223頁。
三. 王齊樂著:《香港中文敎育通發展史史》,香港,三聯,1996;,2009,第320頁。
四. 《星島日報》,1940年4月24日。
五. 同注三,第320頁。
六. 樂善堂編:《九龍樂善堂特刊》,香港,九龍樂善堂,1939,第50-51頁。
七. 周文港主編:《工在家國》,香港,和平圖書,2011,第27頁。
八. 同注三,第318頁。
九. 《星島日報》,1939年12月1日。
十. 《三院小學沿革暨中學之籌建》,載:香港東華三院發展史編篡委員會:《香港東華三院發展史》,香港,1961,第4頁。
十一. 同注三,第187頁。
十二. 張麗著:《20世紀香港社會與文化》,新加坡,名創國際(新)私人有限公司,2005,第191頁。
十三. 楊國雄:《港滬化學工業考察記》,載:魯言等著:《香港掌故》,第10集,香港,廣角鏡, 1985,第96頁;
十四. 同注三,第308頁。

 

(分題為編輯所擬)

Share

梁寶龍,筆名「龍少爺」,中五畢業,八十年代開始業餘研究中國工運史,現因病退休全身投入,以香港資料為主研究香港工運史和二十年代國際工運史。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歡迎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