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市場去死吧,家務勞動有價!

16/06/2015 - 5:21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1991

編按:今天是國際家務工日,內外兼顧的女性被雙重剝削,移民家務工人不被當作完整的人,有論者更認為家務勞動是工業時代前的落後產物。家務勞動者阿飛撰文反對以市場為中心,提出家務勞動的經驗與價值。惟工新聞特此刊載。
 


「男女平等」現今普遍地被寫進國家的法律條文,成為國際間文明的指標之一,中國亦參與其中。在新中國成立之時,共產黨即成立名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全婦聯),後被定性為(中國罕有的)非政府組織。其時,毛澤東更提出「婦女能頂半個天」的格言,鼓勵女性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女性的身份由家庭的、私人關係的變為社會的、公共的。改革開放過後,貢獻指向參與經濟活動,鼓勵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全婦聯開宗明義本表明,其首要任務為「團結、動員婦女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經濟自主權在人獨立自主而言是重要的,擁有經濟主權,女性無須再依賴男性才能生存。不過,由國家主導的這種女權主義,在根本上已斷定了其並非為女性著想,而是為國家,或更準確地說,是為政權設想,由政權提倡的女權主義,不過意在將女性收編,成為「建設國家」的隊伍,而如何「建設個人」從來不在其考量之內。女性走出社會,投身勞動市場後,會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更差劣的境地:市場勞動、家務勞動雙重的剝削。

成功女性楷模 實為雙重剝削

美國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女性主義學者佛雷塞(Nancy Fraser)表示,「爭取解放的女性主義運動,同時朝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邁進。第一幅景象向我們預告了性別解放、參與式民主及社會團結彼此手牽著手的世界;第二幅景象向女性許下諾言,未來可以跟男人一樣,擁有同等的個人自主、更多的選擇以及憑功績來決定成就高低。」後者促使女性投身市場,卻反遭剝削,學者指出:「雖然女性投入市場,面對的卻是被壓榨的薪資水準、縮減的工作保障、降低的生活水平、遽增的工時、兩班制(或三班制、四班制)的惡化。」

國家女權主義塑造出「成功女性」的楷模,在外事業有成,在內持家有道,女性主義者發現了雙重剝削的問題,然而有的女性主義者回應的方法,卻未能完全走出國家女權主義為理想女性定下的標準。

2013年德國推出育兒津貼,據報導,其內容為「每個1~3歲的孩子,如果父母親自撫養(不送受政府資助的托兒所),都可以從政府領取補貼。」德國國內有大量的反對聲音湧現,反對者認為,這是對婦女挖的一個陷阱,甚至是用金錢購買歷史的倒退。他們指責,育兒津貼的本質是讓「婦女回家」,當女性回家以後即便再出來工作,職場晉升的機會已所剩無多。

明顯地,這是一種以市場為中心的說法,背後遵循著國家女權主義的邏輯:必須市場佔一席位,才算是成功、先進的女性。

家務勞動歸女性非必然  性別定型應正面反抗

讓我們跳出市場中心的框限,重新審視婦女投入家務勞動是否如反對者所說的「倒退」。家務勞動被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在歷史傳統、性別定型而形塑的觀念下,家務勞動崗位須由女性擔任,故人們認為家務勞動是女性的牢籠;其二,家務勞動不能為女性帶來足以保障其生活的實質經濟成果(即金錢)與及社會保障(如退休金),以致於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一無所獲,更遑論獨立自主。

先回應後者,家務勞動無償,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家庭作為再生產的場域,家務勞動生產的果腹食物、休息環境、照顧小孩成人,都為人類社會活動持續進行、興盛的基本必須。既然有生產,就應該得到足以回報其勞動的酬金,假使家務勞動有償化能成功推動,這問題就不成立。再回應前者,提據德國的育兒津貼規定,父或母親自撫養皆可,並不存在強迫女性的成份。當然,性別定型的壓力或會令照顧兒童的多數是女性,不過,對於性別定型,我們應該反抗而非順應服從,所以這問題同樣不成立。

家務勞動不單只不是落後的工作,對比起市場的異化勞動,家務勞動對於勞動者而言是更有實感,對家庭的料理、家人的照顧,是實實在在看到勞動成果的。筆者本身亦是半個家庭主婦,香港食肆的食物口味重、多肉少菜,一頓簡單的飯索價動輒近百元,而在家煮食不但價錢較廉宜,也更健康;而收拾、整潔家居亦使自己和家人能身處於舒適的環境,得到更佳的休息。如果說這是一種「退步」,而投入市場工作才是進步,對筆者而言,才是一種真正的壓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