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工人組織與文藝活動

07/04/2015 - 5:23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1940

標籤

「香港是否文化沙漠」是一個頗具爭論的題目。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文化氣息也不弱,絶大部份工人組織刊物都有文藝版面,刊出詩歌、散文甚至攝影作品,如「基督敎工業委員會」出版的《工人週報》,談的更是當時潮流熱點──法國新浪潮電影。是時《華僑日報》開闢有《工人世界》版,維持了數十年。曾經舉辦工人文藝比賽,接受參賽的作品除了文字之外,攝影作品亦是參賽項目之一。環顧現在香港工人組織的刊物,全部都沒有文藝版。
 
現時街坊工友服務處仍堅持主辦「工人文學奬」。該獎於1980年由「新青學社」創辦,旨在鼓勵工人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接連辦了四屆後中斷。2010年,一些新青學社舊人聯絡志同道合的各方友好,組成「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恢復舉辦第五屆工人文學獎。復辦目的有三:一、鼓勵工人寫作和發聲,同時推動社會正視工人的生活和處境;二、提昇工人階級意識;三、確立工人文學的價值。
 
街坊工友服務處於2013年主辦出版純文藝的《工人文藝》,方向是立足本土;拓展內地;面向華文區,以期建立職場工人及普羅大眾的文藝文化,加深社會各界的認知與關懷。
街坊工友服務處近年出版的刊物《工人文藝》。(梁寶龍攝)
 
文藝普及:海員辦劇團
 
二十世紀初是香港工人進入覺醒的開始,由自在階級進入自為階級。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為了推展革命,針對低下層進行宣傳,在香港出版白話文報章《有所謂報》。除了文字宣傳外,革命黨還組織了白話劇團「琳琅幻境」,進行反清的意識形態宣傳,劇目以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針砭時事為題。琳琅幻境成立於1907年,香港著名演員:林坤山(1891-1964)、伊秋水(1904-1955)、陳非儂(1899-1984)等曾是該團成員。除了琳琅幻境外,尚有「采南歌班」、「優天影」等班。
 
琳瑯幻影有一位劇員落船做海員,在英資昌興公司「俄國皇后號」郵輪工作,同船工友慫恿他敎大家唱歌以調劑船上枯燥的生活。他組織海員拉雜成軍,排演白話諷刺喜劇《火燒馬棚》,以炊具當鑼鼓,以長袍貼上色紙當戲服,向旅客表演,獲得觀眾讚賞,稍後成立粵劇組。
 
1911年在劉達潮(1884-1974)的發動下,正式成立「民聲劇社」,既演粵劇又演話劇,同時建立健全組織,於是「澳洲皇后號」、「加拿大皇后號」、「亞洲皇后號」等都先後成立劇社。美資的「總統號」輪船海員起而效法,進而推廣到各遠洋輪船和沿海輪船,以樂社或劇團命名,如「餘閒樂社」、「工餘樂社」等,提供文娛活動。
 
劇社演出後請旅客隨緣樂助,每次演出可收到100多元,收入除添置樂器、道具、戲服外,還用於訂閱書報,購置涼茶和中西藥物備用,以應海員和旅客急時之需。相關收入後來還用作海員的救濟金和帛金,為日後成立海員工會打下基礎(注一)。著名粵劇藝人白玉堂(1900-1995)出身海員家庭,父兄都是海員,其堂兄黃種美(本名畢勁持)也是前海員,後轉業為粵劇演員。
 
踏入二十年代,香港工會紛紛成立,較具實力的工會都出版刊物,如「香港華人機器會」出版《研機報》,闢有消閒版,刊載龍舟歌。「海陸理貨員公會」(今「物流理貨職工會」)出版的《海陸理貨員公會月刊》亦闢有消閒版,刊有小說、粵謳和龍舟歌等(注二)。可見文藝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重要消閒娛樂,給予機會文化人發表作品,有助文藝界的發展。
 
文藝為政治服務:遮掩工會組織與抗日活動
 
三十年代中期,沉寂的工會運動再起波瀾。海員再次以文化娛樂活動團結工友,於1935年6月成立 「餘閒樂社」,總社設在九龍彌敦道,餘閒樂社的活動早在1930年便出現在英國昌興船公司的「日本皇后號」郵輪上,其宗旨是開展文娛活動,活躍海員生活,籌集捐款,救濟遇難海員家屬。1934年,昌興公司各船上相繼建立了類似餘閒樂社的組織。
 
為了統一領導,中共黨員曾壽隆等積極籌建餘閒樂社總社。注冊獲港英批准後,1935年6月在香港召開成立大會。餘閒樂社除開展互助公益活動外,還領導海員開展抗日鬥爭。隨著戰爭的發展,抗日活動逐漸從秘密轉向公開,影響也越來越大,海員紛紛加入,到了1937年已有會員17,000人。到1937年8月,餘閒樂社聯合香港各海員館口組織,成立了香港海員工會。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後,餘閒樂社被逼關閉。
 
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中國開展全面抗日戰爭,大批著名文化人南下香港避禍,令香港的文藝活動活躍起來,但缺乏本土氣息。同時,港英為鞏固統治地位,收緊市民的結社自由,封閉海員工會等,工人再以文藝娛樂活動為幌子成立工人組織。如是者,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簡稱中巴)售票員梁偉中組織新生劇社,司機葉坤則以互助為名組織司機互助組,司機陳文漢(1911-1953)把兩個組織合併起來,擴大工人的團結層面,以「北角同樂社」為名注冊。他們繼續以文藝娛樂活動為幌子,主要組織生活互助和旅行等活動,團結了一批工友。以上三人都是中共黨員。另一方面,他們又組織讀書會研習左派書刊,發展了一批左派人士,壯大了中共的力量,社員發展到達100餘人(注三)。
 
為了宣傳抗戰,香港漫畫界得到很好的發展,「港九酒樓茶室總工會」於1938年出版的《酒樓月刊》,刊出多幅漫畫,是黃新波(1916-1980)和范烟橋兩人的作品(注四)。
 
「港九茶居工業總會」屬下的「港九茶居工業總會義學」於1937年出版《文綱》,主要是宣傳抗日,亦設有文藝版,刊有保元的〈怎樣寫作〉,木棉的〈皮鞭下〉,火子的〈黃昏的路上〉等(注五)。
 
香港淪陷時「香港海員公會」出版《南海》,刊有長篇小說和白話詩(注六)。
 
文藝表演:撐電車罷工塞爆羅素街
 
1949年電車罷工,「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發動各屬會到現場支持,各屬會接到指令後,動員所屬文娛小組安排演出節目。位於羅素街的電車工會以天台為表演場地,表演節目一個接一個,表演嘉賓除工會外還有一大批左派團體。未輪到演出的單位其表演者要安排在羅素街上等候,再加上群眾等,把羅素街倒塞了。
 
現時資金雄厚的工聯會,文娛活動仍是主要活動之一,下設有「工人俱樂部」負責文化康樂活動,成立文藝專組,分別有:國聲(民族管弦樂)、群聲(合唱團)、新藝苗(流行歌曲)、南國粵劇團、工俱舞蹈團、工聯業餘管弦樂團(西樂)、工聯書法解碼學會、香港青年博藝坊、香港畫藝會、香港景觀設計學會、工聯會特區攝影學會、工聯韻翹舞蹈團、孜誠健身操養生學會、工倶長者英語CLUB及香港葫蘆絲巴烏民樂教演學院等15個。相關組織除了凝聚一批業餘文藝愛好者和藝術專業者,並積極參與社區及政府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文藝活動,有助擴大宣傳工聯會,提高工聯會的社會聲譽(注七)。
 
從工聯會的歷史經驗來看,文藝活動有助拉近工人與工會的距離,進而提高聲譽。
(分題經編輯修訂)
 
注釋:
一. 蘇萬興編著:《衙前圍》,香港,中華,2013,第123頁。周奕:《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2009,第87-8頁。
二. 楊國雄:《香港重光前的工會期刊》,載:魯言等著:《香港掌故》,第8集,香港,廣角鏡,1985;楊國雄編著:《香港身世 文字本拼圖》,香港,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2009,第92-107頁。
三. 劉渭章執筆:《香港工運忠誠戰士──陳文漢生平事蹟》,廣州,中共港澳黨史辦工運史組編印,1987,第2-3頁。
四. 同注二,第103頁。
五. 同注二,第153頁。
六. 同注二,第107頁。
Share

梁寶龍,筆名「龍少爺」,中五畢業,八十年代開始業餘研究中國工運史,現因病退休全身投入,以香港資料為主研究香港工運史和二十年代國際工運史。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歡迎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