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頭條:碼頭機手好易做 傷殘工人怒拆三大謊言

09/03/2015 - 10:03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11197
【惟工新聞】一份如何難頂的工作才需要謊話連篇氹人去做?今日(3月9日)《都市日報》頭條刊登一篇題為〈勇小花闖碼頭〉的報導,指碼頭工作待遇已改善,女性都可擔任。然而,碼頭工友提供採訪當日實地照片,卻暴露了報導「做show」:所謂女吊機手在吊機內的工作照片,實際上是將吊機工作室放置在平地的擺設。Facebook專頁「碼頭的辛酸」轉貼報導後,即日引起工友譁然,直斥報導做假。惟工新聞專訪因工作而永久傷殘的前機手阿余(化名)與及碼頭業職工會幹事洪俊毅,為讀者揭穿報導三大謊言。 
 
碼頭工人指證《都市日報》採訪當日拍攝的「吊機環境」只是在地面塔建,並非真正吊機工作情況。(照片由工友提供)

 

謊言1:份工唔粗重、好易做? 
真相:機手須長期重覆同一動作,交足貨無時間休息,可致永久傷殘。
 
涉事報導稱訪問了一名「大學畢業後便加入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當操作部管理見習生」、現時「工作仍以在辦公室為主」的女生黃靜,文中引述黃靜的說話指「碼頭行業無外人想像般粗重,唔係咁多粗口,反而要細心」。
 
相比起日曬雨淋、搬搬抬抬的工人,機手工作確實不粗重。但機手須長期重覆同一動作,而且為求效率,公司會要求機手在一小時內搬運指定數量的貨櫃,為了達標,機手在機上鮮有休息時間,嚴重後果可導致永久傷殘。
 
曾擔任二十年貨櫃碼頭機手的阿余(化名),以「無得醫,痛苦一世」形容自己現時身體狀況。他自1994年入職,當機手的時候要長期低頭操作,導致頸椎、腰椎間盤突出,被醫生判定為永久傷殘,失去工作能力。香港碼頭業工會會訊指,吊機操作員需要在居高臨下的吊機上處理貨櫃裝卸,其吊機的設計需要工友長時間身子前傾及垂頭俯視,而且手部需要重覆操作控桿,很多工友不約而同出現頸痛、腰背痛及手腕痛等問題,甚至會出現骨刺。勞損使工友苦不堪言,嚴重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有工人甚至連挺起胸膛做人都難!」
 
碼頭業工會會訊引述工友心聲: 「從一上機到落機,坐上張櫈度,就一直係keep住同一姿勢做好多個鐘,屁股都坐唔曬張櫈又有,吊住隻腳嚟做又有,總之因為一直要望住下面做櫃,條腰真係無得伸直,久而久之腰痛、頸會好痛。」 「做無幾多年手就開始痛,因為長時間吊住雙手嚟做。」 「有工友頸已生曬骨刺,條頸伸都伸唔直。」 「近年公司要求做櫃量要達標,做唔夠數要收警告信,令工友更加做無停,壓力大唔在講,長時間不停做,休息又唔夠,腰骨同手腕傷痛嚴重咗好多。」
 
負傷不能工作,阿余卻和碼頭工友保持聯絡,協助工傷工友追討應得權益。有工友向他透露,最近公司要求機手每小時填上自己搬運貨櫃的數量,以檢查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工作壓力相當大,亦反映碼頭工作條件並沒有改善跡象。阿余指,最近外判公司聯榮請來了幾班部機手,到今天只有一個留下來做,質疑「如果好做點解冇人做?」
 
資方派發表格要求機手申報每小時搬運貨櫃數量,平均每小時起卸十二次才可「交數」。(照片由工友提供)
 
 
 
根據現時法例,這類腰頸椎勞損及痛症並未列為須補償的職業病類別,但是病痛發生明顯與工作有關。工會幹事洪俊毅透露,過往在與勞工處的會面中,工會要求勞工處徹底檢查機手勞損情況與駕駛室設計及工時關係,惟勞工處多次迴避訴求,只安排個別工友前往其醫務所進行診治。
 
謊言2:考牌好易? 
真相:牌照發放、使用全由公司控制。
 
報導引述,女機手黃靜「只用8星期時間,便考獲3個不同的吊機手牌照」,考取牌照似乎不難。
 
不少工友對此提出質疑。碼頭的機械操作考核雖受勞工處監管,但安排培訓以至於發牌的權力在於勞工處認可的碼頭營運商如HIT及ACT等。亦即牌照由公司發出,如何才算「符合資格」,由公司話事。專業資格、職業安全在急需用人之時往往被擱置不理,例如在兩年前的碼頭罷工期間,HIT就曾急請大量懷疑未經正式訓練臨時工上任。
 
根據過往經驗,阿余指一個正常機手需要一個月多的時間學機丶跟機才可以正式下場。他質疑,該報導裡機手用8個星期便可考取3個不同牌照,可能是受到公司的特別待遇,認為勞工處應加強監管發牌制度。
 
洪俊毅表示碼頭有更為黑暗的一面:所有機手在碼頭接受培訓後,資方會在聘用合約上列明須在公司工作若干時間,更扣起機手牌照。在工會曾處理的個案中,有機手曾遭公司無理扣起牌照,影響離職後的求職機會。
 
工會認為此舉極有問題,個人專業資格及牌照本屬機手個人資產,公司扣起牌照並無法理依據。制度漏洞使碼頭公司可以此限制工人去留的自由,甚至被逼接受苛刻工作條件。
 
謊言3:上廁所及食飯等問題已有改善? 
真相:落機食飯要扣錢
 
報導以「全港第一個持牌女吊機手」形容黃靜,然而她的工作「仍以在辦公室為主」。即使是吊機手,公司工與外判工的工作條件仍有很大差別。洪俊毅指HIT外判機手的工時普遍為12小時,而《都市日報》相關報導中,女機手屬HIT直屬工,工時約為5至8小時。
 
阿余質疑,該女機手學成後「有冇掛牌落埸實際操作過?佢係管理層實習生點可以代表機手?可能一出來已經係經理了,櫃場嘅嘢佢識幾多?」
 
Facebook專頁「碼頭的辛酸」上工人亦反應激烈,諷刺管理層以自己狹隘經歷統括所有工人處境。阿余描述,只有在橋邊的塔機才會有升降機,有工作在身時,工人不能隨便離開崗位。
 
2013年罷工過後,碼頭內確是增加了流動廁所,但機手要去廁所時則和以往一樣,要事先通知控制塔做安排,絕非如黃靜所說的輕易。阿余直言「個女機手係見習管理層,唔同正常操作機手,只係考個牌沒實質操作經驗。」
 
食飯方面,阿余指,外判機手一般須連續工作12小時,工運後的爭取到可在吃飯時要求停止操作15分鐘。但若要落機吃飯,就要扣一小時工錢,所以機手一般都在機上吃飯。
 
工會:與其做公關騷,不如改善職業安全
 
洪俊毅指,工會留意到過去幾個月,碼頭營運商與各界合作,在傳媒層面上推出多輯短片,包括「屢見奇工」、Roadshow職安節目等等。工會他認為此舉旨在搞形象工程,改變市民對貨櫃碼頭及營運商的惡劣印象。但回顧過去一年,嚴重工業意外仍頻繁發生,多名工人因此喪失性命。碼頭的極長的工時與惡劣工作環境,公司工與外判工的差別待遇,皆令打工仔對投身行列卻步。他認為碼頭營運商若要改善形象吸引新人入行,倒不如考慮將做公關騷的資源投放在改善上述問題,根治行業通病。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