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香港與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

06/03/2015 - 6:22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1989

標籤

廣州東山區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梁寶龍攝)

編按:九十多年前由陳獨秀出任總書記的中共,對工人運動曾有幾多承擔?當初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全總)又承載了工人幾多期望?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考據史料,發現剛誕生的全總與本地頗有淵源,香港工人不但佔據約三分之一執委席位,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更匯集國共兩派以至無政府主義者,通過訂定全國假期,共同悼念海員罷工裡遭警方在沙田鎮壓殺害的工人。香港對中國工人運動有過確鑿的現實影響,經歷大半個世紀的波折之後,今日又如何?


香港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於「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香港工會擔任的角色也不輕。

工運此起彼落 國共各有工會山頭

二十世初中國工運高漲,1922年香港的「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簡稱海員工會)發動海員罷工取得勝利,香港工人體會到工會團結工人的作用和力量,紛紛組織工會,發展蓬勃。這時國民黨在南方廣州組織軍政府,頒佈的《內政方針》中,有「保護勞動」、「謀進工人生計」、「提倡工會」等主張。1922年2月24日,廣州軍政府又頒佈《工會條例》,廣東各行業工人紛紛組織工會。孫中山(1866-1925)正考慮共產黨提出的「聯俄容共」政策。中共剛成立半年,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簡稱勞書),總主任為張國燾(又名張特立,1897-1979),推動全國工人運動。在北方成立「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京漢路江岸工人俱樂部」、「京奉路機務同人聯合會」、「津浦路濟南大槐樹機車廠工會」、「徐家棚粵漢路工人俱樂部」、「上海浦東紡織工會」、「漢口人力車夫工會」等。無政府主義者在廣州組織「互助總社」,在湖南組織「勞工會」。

4月,中共計劃進一步領導全國工人運動,以勞書名義召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命各地支部協助當地工會選派代表出席(注一)。

4月10日,勞書向全國各工人團體發出通告,一面登報,一面發公函,邀請各團體派代表於5月1至6日到廣州,出席全國勞動大會,會期5天。此次大會目的有4項:1.紀念五一勞動節;2.聯絡全國勞動界感情;3.討論改良生活的問題;4.討論各代表提議事件。旅費由各工團自備,在廣州食宿由勞書負責供給,上海招待處設在英租界北成都路19號勞書本部(注二)。

中共總書記陳獨秀(1879-1982)率蔡和森(1895-1931)、張國燾等南下廣州,與孫中山洽談國共合作事宜,同時籌備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張國燾負責籌備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

由於張國燾不懂廣東話,在廣東活動有一定困難,對外活動主由中共廣東支部書記兼勞書部南方分部主任譚平山(1886-1956)負責。全國勞動大會廣州通訊地址設在高第街素波巷19號,該處正是中共廣東支部地址。在譚平山爭取下,正籌辦慶祝五一勞動節大會的「廣東總工會」,議決五一勞動節籌備處全力協助籌辦全國勞動大會(注三)。譚平山向廣東機器工會商借「全國機工總會」(簡稱國機會)會所後部舊建築物的會議室作為會場,因廣東機器工會會長黃煥庭本欲拒絶而未能決定。譚平山託廣州市政府委員馬超俊(1885-1977)請示孫中山,孫中山認為應該贊助,廣東機器總會不得不勉強答允借出(注四)。譚平山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名義,邀請黃煥庭以廣東機器總會名義,聯名致電勞書,表示歡迎到廣州出席大會。

不分黨派 舉行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

全國機工總會正在籌組中,香港工人出力不少,於1920年成立全國機工總會董事會,香港設有駐港辦事處,負責人為游秩卿、韓文惠,聯絡海外機工團體(注五)。國機會所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濱江西路230號,1917年籌建,1918年在香港成立籌建國機會所香港董事分局,局長為凌粟橋,副局長為汪敬之,總代表為劉建東。財務為林谷,副財務為馬燊棠,聯絡為劉建東,副聯絡為李柏相,文書為孫榮肅、詹子覺,稽核為顏伯壎(注六)。是時國機會所尚未完工。國機會所於1919年奠基,由香港人廣東省長伍廷芳(1942-1922)撰序文。1920年建成,大樓為西式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坐南向北,面馬路,臨珠江。後座建有大禮堂,可容2,000餘人,左傍建有工人子弟學校。

廣東機器工會是國民黨右派組織的工會,與香港華人機器會(簡稱華機會)關係密切。國共分裂後,廣東機器工會的體育隊經常與紅色工會發生武鬥,釀成多宗血腥事件,中共發動廣州暴動,體育隊協助國軍鎮壓。

5月1至6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國機會所舉行。出席代表共173人,代表34萬工人(注七)。北京、天津、唐山、長辛店、山東、武漢、長沙、江西、南京、上海等地代表共有近40人(注八),廣州和香港代表佔了八成(注九)。香港代表有:海員工會會長陳炳生(1888-?)、海員工會林偉民(1887-1927)、海員工會蘇兆徵(1885-1992)、集賢工會代表何荃洲(又名何泉洲,生卒年份不詳)、華機會委員羅珠(1902-1970)等。

中共召集此次大會的原則是不分何黨何派,只要是工人組織便邀請其參加。大會代表成份包羅萬有,有中共黨員,國民黨黨員、無政府主義者、招牌工會,甚至還有工商合組團體。代表以國民黨黨員最多,中共黨員次之。

國民黨黨員有:黃煥庭、陳炳生、林偉民、蘇兆徵、廣東機器工會鄧漢興、黃裕謙(又名黃汝謙)等。

中共黨有:譚平山(1886-1956)、鄧中夏、上海勞書分部李啟漢、唐山製造廠工會委員長鄧培(1884-1927)廣州鐵路局車務同業工會執委潘兆鑾(1908-1932)、廣東工會聯合會張瑞成(1894-1927)、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秘書許白昊(1899-1928)等。

無政府黨者有:廣州互助總社社長謝伯英(1886-1938)、湖南勞工會張理全等。

招牌工會有「中華工會」。

工商合組團體有「華僑工業聯合會」。

當時林偉民、蘇兆徵、羅珠等尚未加入中共。中共在香未能進行工人運動,在香港没有任何工人組織。香港大份工會與國民黨有聯繫。

國民黨的工會運動主要在廣東,組成了海員工會、華機會、廣東機器工會、廣東總工會等。這些工會都是國民黨右派組織的,國民黨左派没有組織工會。

中共的工會力量在北方鐵路、礦山及兩湖地區,得到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1878-1939)支持,成績顯著,實力強大。

無政府主義在廣東工人中有很大影響力,經營多年,部份國民黨員更是無政府主義者,如廣東機器工會領導人李德軒便是無政府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湖南勞工在湖南成績顯著,與毛澤東(1993-1976)主持的中共湖南分部合作良好。

上海工會以招牌工會為主。

追憶海員大罷工死難者 香港事件促成全國紀念日

會議通過《罷工援助決議案》、《八小時工作制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訂定中國勞動歌及勞動旗幟案》、《湖南勞工會黃、龐二君被殺及香港罷工沙田海員被殺訂為紀念節日案》、《組織全國人力車夫聯合會案》、《中國在相當期間內的勞動運動,只作經濟活動不聞政治案》、《尊重勞動節及儆戒工界虎倀決案》、《規定第二次勞動大會案》、《全國總工會未成立以前,請中國勞動組合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案》等10個決議案(注十)。

《湖南勞工會黃、龐二君被殺及香港罷工沙田海員被殺訂為紀念節日案》,由張理全提出的《規定黃、龐死難日為紀念節日案》,和蘇兆徵提出《規定海員罷工沙田烈士死難日為紀念節日案》合併而成。《湖南勞工會黃、龐二君被殺及香港罷工沙田海員被殺訂為紀念節日案》決定以通電全世界,公佈黃、龐二君被殺一事;定每年1月17日為黃、龐二君犠牲紀念,是日全國工人休息一天,開會紀念;每年3月某日則為被殺海員犠牲紀念日,是日全國工人休息一天,開會紀念(注十一)。

黃、龐二君是指黃愛(1897-1922)、龐人銓(1897-1922),黃、龐於1922年1月發動長沙第一紗廠工人罷工,要求發放雙糧,遭到湖南省長趙恒惕(1880-1971)派軍警鎮壓,逮捕黃愛、龐人銓,於1922年1月17日被處以死刑。

香港海員罷工沙田死難者,是指1922年海員大罷工期間,罷工工人於3月3日步行回廣州,在沙田遭英軍開槍射殺,造成5死7傷慘劇。

《全國總工會未成立以前,請中國勞動組合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案》決定在全國總工會成立之前,勞書為全國總通訊機關,並負責召集第二次勞動大會。這實際上是承認勞書對全國工人運動的領導地位。廣東機器工會代表原不贊成,但因未能提出替代方法,只好予以通過(注十二)。

大會閉幕後,以海員工會為首的香港工會,邀請外省代表到香港舉行聯歡會。張國燾與外省代表30餘人南下香港,出席聯歡會的香港工會代表有500餘人,會上有人喊出「無產階級聯合來」的口號(注十三)。

涉足全總 香港工人約佔初期執委三分之一

根據第一次勞動大會決議,第二次勞動大會應該於1923年5月1日由勞書召集在武漢舉行,但1923年二七京漢鐵路罷工失敗後,全國工運陷入低潮,勞書處於非法地位,不能公開活動,中共亦不使用勞書來開展工運,國民黨右派工運份子對中共領導的工會的攻擊日漸強大,中共棄用勞書來召集第二次勞動大會,改用海員工會、漢冶萍總工會、全國鐵路總工會和廣州工人代表大會等4個工會的名義來召集(注十四)。這4個工會除海員工會外,全都是由中共組織成立的,中共亦已打入海員工會,海員工會亦會支持中共的活動的。

大會籌備期間,「香港工團總會」、「廣東機器工人維持會」和上海招工會拒絶參加。海員工會是香港工團總會的主力會員,在其敦促下香港工團總會只好派員參加(注十五)。

1925年5月1至7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代表281人,代表166個工會組織、54萬餘名會員。

蘇兆徵出任大會主席,林偉民在大會上演講,香港衣車工的梁子光在大會上作報告。大會通過《工農兵聯合決議案》、《鏟除工賊決議案》、《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加入赤色職工國際決議案》等30個決議案。《鏟除工賊決議案》何東、馬超俊名列其中。

第二次勞動大會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簡稱全總),選出執行委員:林偉民、蘇兆徵、戴卓民(1894-1931)、鄧培(1881-1927)、劉文松、孫雲鵬(1882-1965)、劉少奇(1897-1969)、李啟漢(1889-1927)、譚影竹(1902-1951、劉和森、曾西盛、劉公素、梁桂華(1893-1927)、李棠(又名呂棠,生卒年份不詳)、何耀全(1897-1927)、李鈴、鄭澤生、孫良惠(?-1930)、鄧中夏(1894-1933)、李立三(又名李成,1899-1967)、袁告成、高秀炳、劉子久(劉俊才,1901-1988)、鍾伯蘭、趙塵悟等25人(注十六)。全總機關設在廣州。

委員長:林偉民
副委員長:劉少奇、鄧培、鄭澤生等
秘書長:鄧中夏
宣傳部長:鄧中夏
組織部長:李啟漢
經經部長:孫雲鵬
全總中共黨團書記:鄧中夏

全總執委中香港工人有林偉民、蘇兆徵、海員鄭澤生、海員戴卓民、洋務工人李棠、電車工人何耀全、李鈴等。除了以上各人與香港有直接關係外,全總執委梁桂華也曾在香港從事工運。

1926年香港工會組織成立「香港總工會」,是為全總屬會之一。

全總成立後,馬超俊等成立「全國各省區工會聯合會」來打對台(注十七)。

香港工會支持組成立全總,間接支持中共開展全國工人運動,林偉民、蘇兆徵、何耀全等在全總地位不輕,蘇兆徵更是中共最高領導核心成之一。

(分題為編輯所加)

注釋:
一.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1-3冊,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第219頁。
二.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會歷次代表大會文獻》,第1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再版,第1頁。
三.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東省委員會、中共佛山市委黨辦公室編:《譚平山研究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第120、554-555頁。
四.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第1冊,台北,1984,增訂版;主編陸京士,第194頁。
五. 同注四,第256頁。
六. 同注四,第256頁。
七.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宣言》。同注二,第6頁。
八. 同注二,第7頁。引:《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海,19222年6月8日。
九. 陳登貴、巫忠:《譚平山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43頁。
十. 同注二,第7頁。
十一. 同注二,第10頁。
十二. 同注四,第195頁。
十三. 同注一,第227-228頁。
十四. 劉明逵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第3卷,廣州,廣東人民,1998,第95-96頁。
十五. 同注十四,第96頁。
十六. 同注二,第37頁。
十七.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第1-2冊,台北,1984,增訂版。

Share

梁寶龍,筆名「龍少爺」,中五畢業,八十年代開始業餘研究中國工運史,現因病退休全身投入,以香港資料為主研究香港工運史和二十年代國際工運史。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歡迎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