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開拓的工會功能

02/02/2015 - 2:02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152

標籤

編按:救護員肩負急救重任,鎮守拯救生命的第一線,究竟工作待遇重要抑或救急扶危重要?答案是兩者並不衝突,根本毋須放上天秤兩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追蹤八十年代以來的香港救護員歷史,講解當年工會如何藉著透徹的行業戰略視野,主動倡議職系架構改革,既拯救人命又長遠保住同袍飯碗。正視本土史實,我們會發現一旦有了長遠穩定工作保證,打工仔不一定短視自利,甚至可以充份貫徹職業的自豪與倫理。有遠見有風骨的工會,角色絕不止於喊加人工。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開拓的工會功能

這三年來經常接觸公務員工會領袖,綜合各人闡述的工會功能,是「以合法方式去爭取應得的合理權益」。翻閱學者的經典著作,工會則有以下的功能。

何謂工會

韋伯在《英國工會運動史》指:工會是一種特殊的工人結社,目的是維持或改善工人的勞動生活狀況 (注一)。

英國學者薩拉蒙認為工會主要的職能是:權力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和自我實現職能。權力職能是指工會作為僱主的一種對抗性力量以及社會中的利益集團,通過集體力量為其單個成員提供保護和支持的職能;經濟管理職能指是實現會員的充分就業和工資最大化;自我實現職能是指工會向會員提供一種工作以外的參與決策過程的機制,鼓勵會員參與工會管理機構和工會活動,使其參與工會的決策過程,通過集體談判權參與勞資關係的管理 (注二)。

在台灣的《工會法》內介定何謂工會,在多項功能中有以下的一項:「增進勞工知能」。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以下簡稱「救護員會」)如何發揮了這一項功能。

改善服務保飯碗 救護員會具行業戰略視野

八十年代初,按香港消防處救護車職責的法例,救護服務包括有緊急及非緊急的,在提供緊急服務時,必須迅速快捷,在提供非緊急服務時,要和其他機構合作。當時啟用的救護站甚少,救護員曾向消防處處長建議,大量興建救護站使緊急服務的行車時間由10分鐘降低至6分鐘。但非緊急服務仍佔用大量救護資源,濫用救護員,因此他們建議消防處應該摒棄此項服務,交由其他機構負責。

摒棄非緊急服務可算是救護員會的一項德政,1983年時救護員會由李永康出任主席職務,救護員會發覺救護員的知識水平只屬一般,與一位業餘的聖約翰救傷隊員無任何分別。兩者訓練內容大致相同,救護員只是工作經驗較多。李永康等洞察有危機潛在,如果救護員還是維持這個服務水準,不求進取,最終會爆發重大危機。救護員會將這個問題上升至整個職系的存亡來考慮,設法提升救護職系的質素,並認為被放入工作範圍內的非緊急服務,會與質素提升發生衝突。

救護員會理事會深入討論和研究後,決定組團前往新加坡、日本、英國、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國家考察,訂下長遠發展目標和向部門提出意見。從外國的經驗中,理事目睹科技日新月異之下,香港的緊急救護服務水平正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同時因應香港人口的增長,市民的要求提高下,定下了兩個方向:第一是要將緊急救護服務提升至緊急輔助醫療(Paramedic)層次,以便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第二是要將非緊急救護服務摒棄,交與其他部門處理,換取消防處集中資源,引入外國的先進訓練模式,讓救護員學習輔助醫護員知識,提升緊急救護服務水平,從而改善服務質素。

正值1985年政府委任Health Operational Research Unit (臨床研究組,簡稱HORU),全面檢討救護服務,救護員會成立專責小組,徵詢會員意見,編撰詳盡報告書,建議非緊急服務由其他團體負責,送交HORU及消防處長、保安科和行政局、立法局議員,更廣泛向外發表。摒棄非緊急服務不是HORU的檢討範圍,但意見獲政府接納,研究由其他機構接辦非緊急救護服務。消防處表示,如將非緊急服務交予其他部門處理,消防處必須交還部份資源給政府,亦即要削減部份救護車輛和人手。

雖然救護員會據理力爭,希望不用削減人手和車輛,但始終要抉擇是否接受處方條件。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如果接受的話,救護員將會在一段長時間內沒有升職機會,同時亦將會因救護車減少而工作量大增。為了香港的緊急救護服務長遠發展,和救護員的專業被認同,李永康決定帶領理事會接受這個交換條件。

犠牲短期利益換取長遠利益

理事會隨即就上述決定召開座談會,和召開代表大會解釋理事會的抉擇原因,要求會員諒解和接受,指這種情況只是過渡期,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服務需求增加,車輛與人手必然再會重新增加,但聲明這段時間有多長,則無法準確說出來。李永康更公開表示來屆退出理事會,以示對這決定引致部份會員的短期利益受損負責。

政府經過一連串的嘗試後,醫院管理局於1995年接辦政府及補助醫院的搬運服務,醫療輔助隊亦於1996年負責私家醫院及其他機構的非緊急服務。

救護員會下這一個決定「好痛苦」,因為接着的7年內,救護職系没有聘請人手。救護職系的工作量減少了,等於人手多了出來,消防處採用自然流失的方法來達致供需平衡。要自然流失當然不能招聘人手,這就影響隊員的晉升機會,損失最為嚴重。但救護員會能得眾會員齊心支持,眾兄弟咬緊牙關,共渡這7年的難關。

1993年,第一批輔助醫救護員開始為市民服務,至2005年救護職系轉向全面輔助醫療服務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香港救護員的水平全面提升,救護員會發揮了很大的推動力作用。除了工會大力推動之外,亦都出現一個契機。

就是凌富福事件,當時有位外籍人士進行健身運動,不小心撞向了一塊玻璃,被玻璃鎅穿大腿大動脈,引致死亡。死因庭指稱,救護員為何不給傷者一支「活命水」來駁住條命。原來當時救護員没有這種知識,再加上時任立法局議員的葉文慶醫生大力支持,推動香港施行輔助醫療服務。就在這個契機下,救護員會的前瞻性建議得到議會的支持,成功使到消防處引入輔助醫療服務,令到救護員的水平全面提升,達到全面輔助醫療服務層面。救護員會除了爭取會員眼前的合理權益外,更能對本身職系提出前瞻性計劃,洞察危機及早消除。

還看今朝

2014年拯溺員罷工,打出提高專業地位的口號,這正正是現今香市民的需要。工會如何推動這個目標,看來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進入電腦世紀前,部份政府打字員拒絶學習使用電腦,甚至搬出入職時說明工作性質是打字員來對抗,結果是面對辦公室全面電腦化下,只有等待被淘汰出局。「政府工程技術及測量人員協會」面對電腦化的來臨,亦能洞悉機來臨,立即與管方商議,安排員工在職學習使用電腦,增加技能保住職位,年長的員工學習使用電腦有一定的困難,工會則要求將他們轉換工作崗位直至退休。

科技和知識的更新,部份工人面對淘汰的威脅,如何在這個大時代為會員「保飯碗,爭權益」呢?這就要看各工會領導的眼界有多遠。

有關救護員會的歷史來自《政府內部的吶喊──香港公務員工運口述史》一書內的〈律己律人的工會領袖屈奇安〉一文。筆者於2014年兩度召喚救護員求援,有感救護員的高水準服務,以「服務市民」為天職,特此草此文以致謝,亦對於「何謂工會」,希望各學者和工會領袖熱烈討論,以「武裝自己」,團結一致向前。

注釋:
一. 劉成等著:《對抗與合作》,南京,南京大學,2011,第18頁。
二. 巨英著:《二戰後英國勞資關係的政治分析》,武漢,湖北人民,2010,第41-44頁。

(部份分題經編輯修訂)

Share

梁寶龍,筆名「龍少爺」,中五畢業,八十年代開始業餘研究中國工運史,現因病退休全身投入,以香港資料為主研究香港工運史和二十年代國際工運史。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歡迎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