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言起行】馬來西亞除貧「聖戰」驚人成果:貧富懸殊惡化!
Number of views
標籤

編按:上月29日梁振英出席扶貧委員會會議,宣稱去年香港貧窮人口(加入政府補助政策介入後才計算的話)首次跌破100萬,當作扶貧政績以此邀功。特首的同類在馬來西亞也找得到,大馬健筆朱進佳對照聯合國資料,供稿惟工新聞,揭示該國政府扶貧政績之虛妄,點出只看收入卻不看物價、樓價、人民積蓄與負債的篤數方法殊不可靠——而這正是梁振英政府的做法。高樓價與樓奴現象已逐步蔓延至馬來西亞,另一邊廂馬來西亞富豪卻又竟是新加坡房屋最大的外資買家炒起樓市,既證貧富懸殊,復證資本跨越國界輸出禍患。若不先問師爺教路,有幾多高官知道街市一斤豬肉賣幾錢?
馬來西亞政府除貧「聖戰」驚人成果
貧富懸殊惡化!
馬來西亞國陣政府大言不慚,聲稱其獨立以來消除貧窮的「聖戰」取得驚人的成就,副首相慕尤丁於2014年9月22日在吉蘭丹道北這麼說:「從前我國80%人民活在貧困之中,現今我們可以感到自豪,因為貧窮率已成功降低到1.7%。我們(國陣領袖)不僅消除了貧窮,還致力提高貧窮人口的收入,政府減少貧窮率的『聖戰』非常成功且驚人!」 說到振振有辭那樣,但是否真的如此?
收入不均 五人有一人貧窮
曾經在擔任馬來亞銀行首席執行員時領取年薪470萬令吉(或相等於日薪12,900令吉〔編按:即年薪1,047萬港元,日薪28,656港元〕)另加24個月花紅的現任首相署部長阿都‧瓦希德‧奧瑪,於2014年9月發表《2014年家庭收入調查》時指,初步數據顯示我國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每月5,900令吉(約港幣13,106元),比2012年的每月5,000令吉(約港幣11,131元),增加了18%,搞到他「雀躍萬分」聲稱:「我們已經成功了!」如果真如我們這些「尊貴」部長們所說的,那麼馬來西亞已經是個人人豐衣足食、無憂無愁的美好社會呀!可是,現實真的如此?
就在國陣聯邦政府沾沾自喜炫耀自己消除貧窮的豐功偉績之際,最近發表的《2013年馬來西亞人類發展報告》卻揭露了與政府說辭極為相反的事實——馬來西亞的貧窮人口其實上比官方數據來得多,而且實際貧窮率還有上升趨勢!
這份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委託進行的研究,以更貼近現實的標桿去衡量貧窮率,而非根據一個固定最低收入水平的「貧窮線」。這份報告衡量的是相對貧窮,也就是家庭收入中位數的一半作為門檻。譬如說,我國2012年的家庭月入中位數是3,626令吉(〔編按:即8,094港元〕跟家庭平均月入相差1,374令吉〔編按:即3,066港元〕!),因此相對貧窮的門檻是1,813令吉(港幣4,040元),月入少於1,813令吉的家庭都屬於貧窮。這種算法跟政府所使用的貧窮線計算法差距極大,因為目前馬來西亞半島的貧窮線是設在793令吉(港幣1,767元)、砂拉越912令吉(港幣2,032元)及沙巴1,048令吉(港幣2,335元)。
我國政府口口聲聲說其扶貧政策成功將我國的貧窮率從1970年的49.3%降低到2012年的1.7%,但是相對貧窮率卻從2007年的17.4%,上升到2009年的19.3%,再於2012年「更上一層樓」至20%。這意味著在我國,每5個人當中,就有1人活在貧窮之中!
財富不均 近九成家庭零積蓄
這份報告也揭露了一個驚人的事實:90%鄉區家庭和86%城市家庭竟然是零積蓄,無法應付生活上的緊急狀況。
《2013年馬來西亞人類發展報告》還佐證了一個事實:經過國陣執政多年來以官商勾結為基礎、以朋黨財源滾滾為目標的經濟政策下,我國的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公,集中在社會上層少數富豪手上。資產的不平等比收入平等還要嚴重一倍,目前我國最富有1%人士的財富,超過40%最貧窮人民的財富總和。過去20年來貧富之間的差距完全沒有拉近,儘管我國經濟年年增長,但是中產階級家庭只維持在20%,若跟(擁有50-55%中產階級家庭的)其他先進國比較,還有一段很長距離。而我國距離2020年先進國宏願只有5年時間,難道一馬國陣的「經濟轉型」會犀利到讓我國中產階級家庭在5年內倍增?(就算你敢拭目,也無什麼可待!)
國庫控股研究所(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於2014年11月發布《家庭狀況報告》(State of Households Report),也同樣揭露我國底層人民所面對的經濟困境。我國74%家庭月入低於6,000令吉(約港幣13,381元),66%家庭月入低於4,000令吉(港幣8,921元),23%家庭月入低於2,000令吉(港幣4,461元)!我國個人月入的中位數只是1,700令吉(港幣3,791元)!
國庫控股研究所的《家庭狀況報告》中,有好些值得關注的數據。譬如,在約650萬活躍的公積金會員當中(我國目前有1,411萬公積金會員),96%月入少於6000令吉(約港幣13,381元),62%少於2000令吉(港幣4,461元)!公積金會員中最有錢的17,061人(約0.26%)之積蓄,相等於最底層44%(總共285萬人)的總積蓄!我們可別忘記,對於最有錢的公積金會員來說,這只是他們財富的一小部分;但對於最底層的人士來說,這卻是他們的畢生積蓄!
若再從中抽出5,446最有錢的公積金會員,他們的平均存款是156萬令吉,但是最底層13.5%公積金會員的平均存款才區區3,580令吉(約港幣7,983元)!收入的不平等,跟財富分配不平等是分不開的。
我國的勞動力於2011年有1,230萬,其中170萬(13.8%)是有證移工,到了2013年,勞動力已增加到1,320萬,其中176萬(13.4%)為有證移工。儘管我國的勞動人口中有24%接受過高等教育(獲得高等教育文憑也算在內),但只有10.4%擁有大學學位。那些無法獲得大學學位文憑的勞動人口,大多數都從事低工資、長工時、無就業保障的工作。
我國的工資佔國內生產總值份額(2013年)只有33.6%,但是別忘了這些「工資」也包括那些領取高薪的「打工皇帝」,如公積金存款相等於最底層44%總和的那0.26%公積金會員,或是年薪935萬令吉(日薪25,600令吉〔編按:即年薪2,086萬港元,日薪57,099港元〕)的土著聯昌銀行首席執行員,可想而知因為「教育程度不高」而領取低薪的底層,所得到的回酬是有多麼的少。
近4萬百萬富翁又如何?
根據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的數據,我國於2012年有約3.8萬名以美元計的百萬富翁,相等於我國人口0.1%。我國的富人的確很「風光」,全國每年售出約7,000間價格超過100萬令吉(約港幣223萬元)的豪宅;若以交易額計算,馬來西亞人是新加坡最大的外國購屋者;馬拉西亞人是英國首都倫敦新建產業的第四大買家……這些「金碧輝煌」的紀錄,對於我國另外99%人民來說,除了拿來做虛榮夢的「楷模」,在改善人民福利及促進社會正義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當富豪可以用現錢購買奢侈品時,沒有積蓄的貧困階層,卻必須通過分期付款去購買一些基本用品,如電器和家具,而因為分期付款的利息,有時還必須以高出原價四分之一的價錢去購買這些物品。就算過著奢華生活的富者沒有變得愈來愈富有,生活拮据的窮人肯定是愈來愈窮!
我國低收入家庭也因為物價上漲而生活負擔日益沉重。在飲食上,只有當一個家庭有能力每月花費1,000到2,000令吉(約2,233至4,461港元),才能夠花更多錢去購入肉類食用,就算是這樣,他們也只能每月花費55令吉(港幣123元)去購買肉類,或相等於每天1.83令吉(港幣4元)!不妨去巴剎(編按:馬來西亞對街市的稱呼)問問看,你一天1.83令吉可以買到什麼鬼肉!
住不起房屋的一代人
房價高漲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國目前的平均房屋價格,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5.5倍,這比英國(4.7倍)、美國(3.5倍)、愛爾蘭(2.8倍)及新加坡(5.1倍)還要高。這意味著我國的人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錢去購買房屋,也就意味著更難買房,就算買到房子,也要成為被房貸捆綁的債奴。
我國的房屋發展商從房屋買賣中所賺取的利潤率高達21%,比美國的12%(幾乎兩倍)、英國的17%(約1.2倍)及泰國的17%來得高,雖然比新加坡的25%少。換言之,好聽的話是:我國的房屋發展商比美國、英國、泰國的房屋發展商來得好賺;難聽的是:我國房屋發展商比美國、英國、泰國的更加貪婪,慶幸比新加坡好一點!
房屋發展商興建房屋為了利潤而不是人民所需,難怪有這麼需要房屋的人無法住得起房子。政府目前大談什麼「負擔得起」的房屋,但是最後還是要人民變成賣身給銀行債務的奴隸。債務纏身的人,將會是害怕反抗、不敢挑戰現狀、追求徹底改變的怕死一代,打造的將是一個垂死無活力的社會。
《2013年馬來西亞人類發展報告》及《家庭狀況報告》所揭示的數據和事實,反映著我國正陷入貧富懸殊日益惡化的危機。如果政府沒有認真審視問題根源,繼續推行親市場、親商又偏袒朋黨的政策,問題將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政府目前意志堅定不移地推行削減津貼政策,以及2015年實施的劫貧濟富消費稅,對貧富懸殊問題的貢獻,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加油。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部份分題為編輯所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