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社區真趕人 中風病人錯失黃金康復期

21/09/2014 - 4:35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398

【惟工新聞】社區護理形同等死?政府近年大力鼓吹「社區安老」,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卻發現投放資源嚴重不足,市民一旦中風只能在日間醫院接受最多8星期物理治療,社區復康中心亦為數甚少,輪候時間平均達7個月,病人極大機會錯過中風後半年的「黃金康復期」,病人及其家屬苦不堪言。資源投放不足亦導致護理員待遇差,工會表示行內流失率高達25%,難以維持服務。學者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中風長者的復康服務,增加物理治療師培訓名額,不應以為將長者「踢晒出社區就解決醫療融資問題」。

病人家屬:我同先生兩個攬住喊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今年7至9月深入訪問24位中風長者及其家屬,昨日發表「中風長者個案研究」報告,指中風長者若能在病發後6個月內的「黃金康復期」接受密集物理治療,可有顯著康復。但去年輪候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時間平均達7個月,病人及時獲得治療的機會非常渺茫。

李太的丈夫去年中風入院,她表示丈夫出院後雖被安排到日間醫院接受復康服務,但院方只願意提供最多8星期的物理治療,之後無論病情好壞皆必須強制離開。院方甚至在接受治療一個月後己暗示要驅逐,「要睇你康復有無進展,係唔係合格」,不「合格」者不准再留在日間醫院做物理治療,「你地去外面搵資源啦」。

離開日間醫院後,李太幾經輾轉找到屯門區的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可無限期接受每週兩次物理治療,惟每次收費500元,每月開支達4,000元。由於李太自己也是長期病患者,喪失工作能力,連同中風丈夫一家只靠綜援和朋友接濟維持生計,治療帶來的經濟壓力甚大,聽見價目後「嗰時我同先生兩個攬住喊」。

資訊不足求助費時 路路不通

社區康復中心的主任向李太承認物理治療必須密集,奈何人手不足。2008年中風的工運研究者梁寶龍亦指「物理治療無得停,就好似做運動咁」。

梁寶龍又表示不是每間服務機構都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社會服務券」,服務資訊混亂,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在尋找合適服務機構時往往花費更多時間,白白錯過康復機會。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榮宗批評資訊缺乏令病人「路路都唔通」,「無人教點搵中心,無人講收幾錢,無人講用唔用得(社會服務)券」。

保健員流失率25% 寧願做保安

政府吝於投放資源亦連累保健員的工作待遇。學會發現前線人員薪酬偏低,提供長者復康服務的社福機構保健員平均月薪12,000元,不受政府資助的私人機構薪酬就更低,但因服務供不應求,儘管低薪工作量卻相當大。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秘書鄭清發從事安老院工作二十多年,指行內流失率高達25%,同事表示工作辛苦,「寧願做保安都唔做呢行」。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建議為保健員訂立合理的新薪級制度方案(資料:香港社會保障學會)

復康資源不足情況嚴重,鄭清發稱每間長者日間康復中心大約只有45個名額,中風病人一般排期一年,而且中心未必有物理治療師長駐。

醫療融資先行 長者等死

根據醫管局數字,長者平均住院時間是一般成年人的六倍。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馮可立認為醫管局執意扮演「把關」角色,企圖盡量將長者趕出醫院推給社區,護理安老院亦有相同傾向。他抨擊政府推銷的「社區護理」概念空洞,只為醫療融資效力,「『社區服務』係乜嘢意思?如果唔放資源,就係『由佢地等死啦』……以為踢晒出社區咩都唔做就解決醫療融資問題,實在太過份。」

收緊高齡市民公共醫療開支是醫療融資的核心方針之一。政府亦建議在籌備中的「自願醫保」方案設年齡死線,禁止40歲以上市民在計劃推出一年後投保,以減少索償個案。

現時全港只有4間日間社區康復中心,意味很多中風病人必須跨區尋求治療,「社區護理」一點也不「社區」。馮可立建議在全港18區都開設社區康復中心,政府每年培訓200位物理治療師,同時為保健員訂立合理的薪級制度及晉升階梯,確保中風人士在「黃金康復期」以至病發首年內可接受密集物理治療和針灸服務。

馮可立亦建議統計處把握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的機會,特別統計長者健康狀況和自我照顧能力,以作中長期具體服務規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