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怎樣影響我們獲得成功

21/08/2014 - 2:51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3430

標籤

編按:暑假過了大半,新學期快將開始,但是否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都同樣充滿機會?近年有調查發現香港基層家庭學童升讀大學的機會遠遜富家子弟,不過貧富的影響不僅在於制度上的機會,甚至可能已在兒童的生理上造成無可逆轉的深層烙印。惟工新聞特此翻譯Alternet文章,介紹美國的相關研究發現。
 


猴子能教我們許多關於經濟的事。牠們的大腦和情緒與人類很相似。在哺乳類動物之中,猴子和人類會發展出強烈情緒,操控我們的生活、社會和經濟。

在90年代初期,一群心理學家利用猴子進行實驗,以研究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度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心理學家將猴子分為兩組放在不同環境。在第一個環境,猴子媽媽很容易獲取食物。牠能夠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照顧孩子,不用長時間尋找食物。在第二個環境,食物很難找到。猴子媽媽需要花費很久來找食物,經常忽略孩子。

缺乏照顧影響腦部發育

實驗結果很悲慘。第二組小猴成長後有明顯的絕望和焦慮問題。與第一組的小猴相比,牠們的腦部結構明顯不同,腦細胞不能像那些健康的小猴那樣控制情緒。成年後,第二組的猴子性格害羞、不能自立、虛弱和社交能力差。牠們難以找到朋友,而且永遠無法成為領袖。牠們經常處於恐懼,而潛能永遠無法發展。

今日,同樣的實驗在各種意義上都正在美國發生。有些母親容易得到基本必需品——食物、住所、衣服、交通工具和醫療——但許多母親並非如此。過百萬的母親手停口停,做幾份工而工時超長。這令她們過度忙錄和疲倦,無法像富有的母親般能花同樣注意力照顧孩子。

照顧程度不足造成的差距巨大。在貧窮中成長的孩子的大腦活動就如曾受中風損害的病人(註一)。許多研究亦指出這些早期的傷痕會持續到成年,從事業到婚姻關係等所有東西都會受到影響(註二)。

要孩子為他們的命運負責是殘酷而不合理的。但每當我談及收入不平等時,會有人對我說:「我強烈不同意你說更多人獲得成功機會是『應份』的。」這位讀者更指「成功是在每一個人眼前,需要伸手捉住的。」

但明顯地不是每個人在兒時都能見到成功。事實上,許多孩子被教育成不要伸手捉住它。

家庭、學校、職場:不平等的來源

心理學家花了幾十年來研究在不同階級成長的人會發展出怎樣的取態。根據最近一篇在《心理學年鑒》(Th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的文章(註三),他們得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論。

首先,高收入的父母鼓勵孩子去追求他們的夢想。他們鼓勵孩子批判性思考和支持他們表達自己的喜惡、感覺和思想,亦會給他們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低收入的父母往往在逆境中強調韌性以及面對逆境的驕傲。他們亦會強調規則不應該被打破,然後由孩子自己設法生存。

然後,孩子到學校學習,有錢孩子獲得獨立工作、創意思考和發問的機會。他們的父母亦採取主動角色,挑戰學校一些他們不認同的做法。老師對待他們就如成人,並奬勵那些主動的學生。

窮孩子常會發現自己在一個嚴格管制的環境。他們要受到金屬探測器檢查,而學校連基本課室設施也不會讓他們保管。他們的父母想參與,但不會講出自己的意見。老師會要求受到尊敬,並奬勵那些守紀律的學生。

當他們進入職場時,不難看到兩個不同組別的學生對成功會有兩種不同看法。有錢孩子能學到領袖能力,能夠變得主動、能夠跳出框框思考,並將權威看作等同。而窮學生只能低頭和只做別人告訴他們要做的事。

對那些已經成功的美國人,這好像不過是因為其他人選擇不同的人生,但現實是大部份美國人並不知道如何找出成功之路。而當中最大的悲劇,對許多在今天經濟的美國人來說,成功之路在他們在生之年並不存在。

文章來源︰
Not Everyone Has the Tools to Become Rich: How Our Childhood Shapes Our Ability to Succeed

註釋:
一. 腦電圖顯示,貧富孩子的腦部活動有別
二. 依附理論
三. 社會階級文化循環:三種場域如何塑造自我及不平等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