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必然對立嗎?氣候問題未解決之謎
18/06/2014 - 2:29pm
Number of views
1743
標籤

【編按】冰川正在融化、物種正在消失,但全球暖化至今仍然未有任何解決跡象。香港日均用電量驚人,根據統計處數字,商業用電和工業用電相加幾乎是住宅用電兩倍以上,顯見排少使用能源絶非個人節約可做到的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近日撰文分析氣候問題未解決之謎,惟工新聞特此翻譯:
關於人為的全球暖化,有三件事我們是知道的。
第一,如果不盡快限制碳排放,後果很嚴重。第二,純粹就經濟考慮而言,進行這必要行動也不算難事:做得正確的話,碳排放限制即使可能減慢經濟增長,但不會減慢太多。第三,環境政治依然是很艱難的。
不過,為何行動會這麼困難呢?是否因為既得利益在背後影響?
減碳成本不高 環境保護經濟增長不必然對立
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並得出一個令人有些驚奇的結論——既得利益的影響並不大。他們確實有重要影響,化石能源既得利益者會提供資金,營造氣候科學並不準確的假像。但是金錢的利害關係並不如我們想像般影響深遠。令理性的行動那麼困難的是其他東西和反智主義的有害混合。
在我解釋之前,先跳去說一說經濟的問題。
我注意到每一個即使是半嚴肅地研究減碳對經濟影響的早期的專欄——包括最近一個由反環保的美國商會資助的研究——都發現減碳的成本不高。實際經驗亦與研究結果相同。回到80年代,保守黨聲稱任何限制酸雨的嘗試對經濟會有破壞性的影響;實際上,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在成本極低的情況下效果卓著。東北部的州份自從2009年已經有碳排污交易方面的安排,至今已經大量減少了碳排放,而他們的經濟增長比美國其他地方更快。這顯示環境保護並非經濟增長的敵人。
煤炭戰爭已在一代人前輸掉
不過,保護環境無論如何也會令某部份行業和地區承擔代價嗎?的確,這是會發生的,不過並不如想像中多。
想一想,特別是那被大肆宣傳的「煤炭戰爭」。嚴肅地處理全球暖化,的確是會減少(甚或乎排除)燃煤發電,這會傷害到某些依靠採磺為生的地區。但是很少被指出的是,這些工作其實只佔全美國很少部分。
很久以前,煤王的確是主要的僱主︰在70年代後期,在美國有25萬的煤礦工人。不過自從這時開始,煤礦工人減少了三分之二,出口並沒有下降,反而持續地上升。這是因為現在的煤來自只需很少工人的露天礦場。現時,採磺業只佔全國工人的0.0625%。與2007-2009年的金融海嘯相比,關閉這些部門所損失的工作比當時每個星期失去的工作更少。或者可以這樣說︰真正的煤炭戰爭發生在一代人以前。並不是由自由環境保護主義者(liberal environmentalists)發動,而是由煤炭業本身。煤炭工人因此減少。
無限制地追求個人利益會毁滅地球
反對減碳對煤礦和煤發電廠擁有人而言經濟上有利,但是就算如此,這種特殊的利益並不是那麼大。那麼,為何反對氣條政策的反對聲音如此巨大?
好吧,我們從那些從小就認真當艾茵•蘭德(Ayn Rand,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以政治保守聞名於世)一回事的人的角度考慮。他們相信自由奔放地追求個人利益永遠都是好的,而政府永遠都是問題的根源,而非解決方法。當有一群科學家居然指出無限制地追求個人利益會毁滅地球,而政府干預是唯一的方法,那麼即使這些科學家所提出的干預政策對巿場多麼有利,他們都直接挑戰了放任自由主義者的世界觀。
很自然地,放任自由主義者否定——憤怒地否定——這說法。若我們看看任何有關氣候政策的討論,你會震驚於反對者的惡毒和純粹的憤怒。
而實際上,氣候關注依靠科學的共識令到事情更差,因為在美國人,特別右翼分子的生活中反智主義有極大影響力。許多右翼政客和專家很快轉向陰謀論亳不令人驚奇。他們指責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在進行一場巨大騙局,目的是要合理化政府獲得巨大權力。畢竟,右翼分子從來都不喜歡或信任科學家。
因此,面對全球暖化時真正的障礙是對科學的敵意強化了經濟上的意識形態。某程度上這會令任務更簡單︰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強逼別人接受大量的金錢損失。但是我們需要克服驕傲和任性的無知,這就很艱難了。
原刊於紐約時報(08-06-2014),原題為既得利益、意識形態和氣候(Interests, Ideology and Climate)
作者:保羅・克魯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