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言起行】2014年印度全國大選:印度教右翼狂勝
Number of views

2014年印度全國大選
國大黨歷史性慘敗,印度教沙文主義右翼勢力狂勝
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混合印度教沙文主義政治路線的印度人民黨(BJP,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野十年後,於2014年印度全國大選中橫掃國會下議院超過半數議席,擊敗飽受貪腐醜聞纏身的印度國民大會黨(INC,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再次上台執政,成為未來五年為印度大資本勢力開路的強勢先鋒。
印度於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分9個階段舉行全國大選,以選出第16屆印度人民院(Lok Sabha)的543名議員。擁有12.5億人口的印度,共有8.145億人有資格在這次大選中投票,比2009年大選增加了1億新選民,堪稱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選舉。這次大選投票率為66.38%,也就是說有5.4億人出來投票。
共有8,251名候選人競逐印度國會下議院—人民院的543個議席。這次印度大選被認為是歷史上花費第二高的選舉,僅次於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
不過,這個據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民主盛事」,並沒有為印度人民或全球人民帶來值得鼓舞的結果。
大資本支持的右翼強勢上台執政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右翼政黨人民黨,在龐大資金支持和媒體鋪天蓋地吹捧宣傳下,在2014年印度大選中「一枝獨秀」,贏得282個議席,比起2009年的116席激增了166席。
得益於「贏者全取」的英國式選舉制度,人民黨儘管只獲得31.0%得票率(得票171,637,684張),但是卻贏得議會中的51.9%議席。人民黨於2009年大選的得票率只有17.21%,這次得票率可謂是大躍進,贏得的議席更是一飛沖天。這是自1984年大選以來,單一政黨第一次在印度人民院贏得超過半數議席。自1989年,印度中央政府一直都是由多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有時集合了二三十個大大小小的政黨,涉及中央權力和地方政治勢力之間的複雜協議,但這個格局於2014年大選被打破了。
選舉政績反映印度政治大洗牌,並急劇右轉,具有印度教沙文主義及新自由主義雙重傾向的右翼政黨將在至少未來五年呼風喚雨,人民黨內右翼強硬派的莫迪將出任總理。
人民黨可以單獨執政,加上全國民主聯盟內其盟黨所贏得的54席,莫迪為首的政府可謂固若金湯。以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NDA,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總共贏得336個議席,比2009年大選的159席激增了177席。
人民黨在莫迪執政的古吉拉特邦贏得全部的國會議席(26席),也全取拉賈斯坦邦(Rajasthan,25席)、果阿邦(Goa,2席)、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4席)及德里國家首都轄區(Delhi,7席)的議席。人民黨贏得北方邦(Uttar Pradesh)80個議席中的71席(另有2席由其盟黨贏得)、中央邦(Madhya Pradesh)29個議席中的27席,這些都是以興地語為主的地區。人民黨跟其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沙文主義盟黨——「濕婆神軍黨」(Shiv Sena)共拿下該邦48個議席中的41席(人民黨23席,濕婆神軍黨18席)。
人民黨在大選中的「狂勝」,拜媒體在過去多個月來如火如荼宣揚的「莫迪浪潮」所賜。人民黨在全國各地都大有斬獲,儘管在一些邦屬仍然是由少數地方性政黨所控制。在印度政壇上,如此的全國性「浪潮」非常罕見,在這之前席捲全國的政治趨勢發生在極具戲劇性的背景,如1975-77年的緊急狀態促成莫拉爾吉‧德賽(Morarji Desai)領導的「人民黨」(Janata Party)於1977年大選中大勝,1984年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被刺殺身亡後國大黨在同年大選中大勝。
莫迪
右翼人民黨的「崛起」,建立在全國人民全面拒絕國大黨的情緒及資產階級政客玩弄金錢政治之上。糧食價格不斷高漲、大規模失業,加上層出不窮的官僚貪腐醜聞,在民間形成了一股對國大黨為首政權的極度不滿。印度大資本和企業媒體早意識到國大黨大勢已去,將它們的支持轉向人民黨,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也不例外支持莫迪。印度資產階級向人民黨輸送大筆金錢,為人民黨打造氣勢逼人的宣傳攻勢,無非是要人民黨組成強勢政府,去捍衛財團的利益,推行「親市場」的社會經濟「改革」去鞏固財團霸權,然後期望依靠資本主義經濟高速增長下的「涓滴效應」去安撫底層民眾的不滿。
在印度大選前6個月期間,外資投下逾160億美元資金進入印度股票及債券市場,壓注莫迪的勝出,如今唯利是圖的外資獲得開盤分紅。莫迪在勝選後承諾:「好的日子即將來臨。」這是對印度及國際資本家說的,印度普羅人民有的只是遐想。印度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及國際資本對莫迪寄予厚望,期望政府可以挾著大選中選民的「委託」,以最反動最強權的手段去落實所謂「經濟改革」,將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印度打造為服務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廉價勞動生產中心,代價就是犧牲印度勞動人民的權益。
莫迪於2001年開始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首席部長。2002年古吉拉特曾發生嚴重的宗教騷亂,莫迪領導的政府放任印度教徒屠殺穆斯林,790名穆斯林和254名印度教徒在騷亂中喪命,200多人失蹤,另外2500多人受傷。人民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衛隊(RSS,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或更準確地應該說人民黨是民族衛隊的政黨臂膀)犯下不少迫害穆斯林的暴行。(這個民族衛隊,跟馬來西亞的「土權組織」很相似。而民族衛隊跟印度人民黨的關係,就類似土權跟巫統的關系。)莫迪投入政治就是通過加入民族衛隊,而且是民族衛隊派莫迪進入人民黨去推動民族衛隊的印度教沙文主義議程。
印度國大黨歷史性慘敗
由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領導參選的印度國大黨,僅僅取得44個議席。比起2009年所贏得的206席,國大黨在人民院內的議席狂跌162席。對國大黨來說,這是歷史性的慘敗,也意味著尼赫魯—甘地家族政治勢力或者已走到盡頭。國大黨在全國所取得的議席,還少過人民黨單單在北方邦所贏得的議席,完全突顯了國大黨的慘況。
國大黨全國得票106,935,311張,佔得票率19.3%,不過只獲得人民院的8.1%席位。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UPA,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總共只拿下59席。
印度獨立以來67年間,國大黨只有13年沒有執政中央,接下來五年也將再無緣主導印度政壇。
由尼赫魯—甘地家族所支配的國大黨,因在反抗英殖民鬥爭中的角色,而獲得跨越族群的支持,在印度政壇上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原本推動有些左傾色彩國家干預「國家發展」政策的國大黨,於1991-1996年在納拉辛哈‧拉奧(P. V. Narasimha Rao)擔任總理期間,開始急轉向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採納了廉價勞工、出口導向的經濟戰略,讓在政治經濟上原本較為自主的印度加快步伐跟全球資本主義融為一體。國大黨於冷戰後跟美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促成印度軍事力量急速擴張。
國大黨在冷戰後推動的經濟改革,讓印度「崛起」成為「金磚四國」新興經濟體,但是印度的經濟成長果實卻只被一小撮的資產階級精英所享有,印度國內四分之三的人口仍然靠著每天少於2美元的收入苟活,而全印度一半的兒童仍然活在營養不良之中。
國大黨於1998-2004年間當了6年的在野黨後於2004年重新執政時,曾承諾會推行「人性化的改革」,結果普羅人民仍然活在貧困之中,政府貪污腐敗的問題層出不窮。當失業率高企、通貨膨脹持續之際,國大黨政府還繼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甚至要人民束緊腰帶去吸引更多外資到印度賺大錢。不過,印度國內外大資本仍然覺得國大黨親商不力,而轉向支持意欲推動更大幅度親外資「改革」的人民黨。
族群矛盾加深
印度北部好些近年相當有影響力、以低下種姓群體為主的政黨在這次大選中遭到重挫。以達利特人(Dalit,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分類,又稱「賤民」)為主的社會民主黨(BSP,Bahujan Samaj Party),曾於2007-2012年間執政北方邦,而且是受承認的六大全國性政黨之一,但是卻在2014年大選中輸掉所有議席,儘管其得票率為4.3%。
目前執政北方邦的社會黨(Samajwadi Party),獲得好些低下種姓群體和穆斯林的支持,卻只能在2014年全國大選中拿下北方邦80個議席中的5席。北方邦近年面臨族群暴力衝突的威脅,人民黨在北方邦的「卓越表現」為北方邦脆弱的族群關係敲響警鐘。人民黨領導的新屆中央政府可能會迫使北方邦提早舉行邦議會選舉以奪取對北方邦的完全控制權,勢必引發暴力衝突迫害當地少數族群。(目前社會黨控制北方邦議會403個議席的224席,社會民主黨則有80席,人民黨只有47席。最近一次北方邦議會選舉是在2012年。)
地方性政黨不結盟的博弈
儘管人民黨在全國各地來勢洶洶,但還是有一些地方性政黨擋住這股「莫迪浪潮」。這些勝出的地方性政黨都沒有加入兩大政黨聯盟(也就是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以及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並且參選各自邦內的所有議席。這些地方政治博弈看來奏效。印度草根國大黨(AITMC,All India Trinamool Congress)拿下西孟加拉邦42個議席中的34席;勝利人民黨(BJD,Biju Janata Dal)在奧里薩邦(Odisha)的21個議席中取得20席;全印度安納德拉維達進步聯盟(AIADMK,All India Anna 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則贏得泰米爾納德邦的39個議席中的37席。這反映地方性政黨仍然在一些邦屬具有重大影響力,它們不願跟主要政黨聯盟分享席位,也不願跟其他政黨組成類似第三陣線的聯盟,加強了它們在各自邦屬的支持。
在查謨—克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又稱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克什米爾邦人民民主黨(PDP,Jammu and Kashmir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全取原本由查謨—克什米爾邦民族會議黨(Jammu & Kashmir National Conference)控制的3個議席。查謨—克什米爾邦的另外3個非穆斯林為主選區則由人民黨取代原本的國大黨(2席)及獨立人士。查謨—克什米爾邦內的拉達克(Ladakh)選情最為激烈,人民黨的佛教徒候選人Thupstan Chhewang(得票31,111張)僅以36票之差擊敗得票最接近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獨立候選人Ghulam Raza(得票31,075張)。
在選前被印度國內外媒體看好並大力吹捧、打著反腐敗旗號的平民黨(AAP,Aam Aadmi Party),可謂雷聲大雨點小,只拿下4個議席,且全都在旁遮普邦。平民黨在德里的7個選區全都拿到第二高票而一席都沒有。西方媒體和親西方中產階級都對這個具有西方自由主義政治思潮特徵的政黨存有一定遐想,但就算這個2012年成立的新政黨參選超過400個議席,其全國得票率僅僅2.0%,勢頭被證明完全是媒體炒作。平民黨的誕生於印度近年媒體曝光率相當高的「反腐敗運動」——一個類似泰國黃衫軍的中產階級政治現象。一些自稱左翼的政治勢力誤以為這個「反腐敗運動」是思想進步的政治運動,但其本質卻極為反動,代表著富豪階層的利益,打著「反腐」的名義捍衛統治精英利益,鄙視鄉區「愚蠢」的窮人。
左翼政治的挫敗及挑戰
印度擁有歷史悠久的左翼政治傳統,但是傳統左翼政黨卻在當前印度全國政壇沒有太大作為。這跟印度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兩大主要傳統左翼政黨多年來協助資本家推動新自由主義議程有關。這些斯大林化的傳統左翼政黨曾在它們執政的邦屬推行「親投資者」的政策、削減公共開支、禁止資訊工業的罷工、協助大財團奪取農民土地等。正是對工人階級的背叛,讓它們日益失去基層的支持。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PI(M)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在今年全國大選中僅拿下9個議席,比之前最差戰績——2009年的16席——還要少7席。印共(馬)得票率只有3.2%。另有有兩名獲得印共(馬)支持的獨立候選人勝出。
印共(馬)在全國大選中最好的戰績是在2004年,共贏得43席。
印度共產黨(CPI,Communist Party of India)只取得1席,得票率0.8%。印共於2009年還有4席。
革命社會主義黨(RSP,Revolutionary Socialist Party)則在喀拉拉邦(Kerala)取得1席,比2009年的2席又少了1席。
左翼政黨在全國選舉中的整體戰績相當糟糕,但不是說左翼力量已沒有一席之地。印共(馬)在其執政的特里普拉邦贏得全部2個國會議席,而且是壓倒性勝出,取得選區的60%選票。由印共(馬)、印共等左翼政黨在喀拉拉邦組成的「左翼民主陣線」(LDF,Left Democratic Front),贏得喀拉拉邦20個議席中的8席,比2009年4席增加一倍,右翼的人民黨在喀拉拉邦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遭遇最巨大的挫敗,靠民粹政治起家的草根國大黨狂掃34席完全將左翼政黨邊緣化,印共(馬)只取得2席。印共(馬)曾執政西孟加拉邦,左翼陣線於2009年儘管在西孟加拉邦已輸給草根國民黨但還有15席,現在驟減剩2席。不過,左翼陣線在西孟加拉邦還有29%得票率。左翼陣線指控西孟加拉邦的選舉出現舞弊,而草根國大黨執政下出現新的專制主義統治,類似國大黨於1970年代在西孟加拉邦所實行的暴政。左翼在西孟加拉邦正面臨存亡之戰,因為正面對打著民粹旗號的新專制主義之激烈攻勢。如果無法剔除黨內的腐敗分子、重建跟底層人民的緊密聯繫並打造廣泛的捍衛民主政治陣線(非僅僅是選舉聯盟),將難以應付草根國大黨。
左翼政黨在選舉中的挫敗,難免會出現要左翼政黨放棄左翼政治鬥爭路線的改良主義主張,但這不是出路。在右翼沙文主義政治力量不斷擴張的威脅當前,印度的左翼政治勢力更加需要重申工人階級自我解放,也必須力圖跨出左翼勢力盤踞的三邦(喀拉拉、特里普拉、西孟加拉),將其影響力擴張到興地語地區,方能成為影響印度全國政治的重要勢力。
此外,左翼政黨的重新整合也非常關鍵。印共(馬)和印共的合拼或建立新的聯盟,將可讓左翼重新定位為合時宜的政治力量,有助打造更強大的全國性工會組織。兩大傳統左翼政黨也有必要跟在興地語地區擁有一定勢力的左翼政黨——如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尋求合作的可能,加強政治整合,形成一股可以真正挑戰人民黨和國大黨主導之「兩線制」的替代選擇。
國大黨具有「人性化」的資本主義經濟改革已經不能符合印度國內外財團的口味,而且也已不得人心,統治集團轉向扶持一個更野蠻、更無情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議程的右翼勢力。莫迪領導的新政府,將會為了拯救全球資本主義而實行更多劫貧濟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包括進一步削減社會福利開銷、取消能源津貼、持續壓低工資、大規模私營化、將稅務負擔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的「經濟改革」措施。人民黨的印度教沙文主義政治議程,也將挑起更多的族群憎恨與衝突,分化各族人民,從而強化財團對社會的支配。打造超越資本主義霸權邏輯的政治替代選擇,實有迫切需要。
(原文出自作者網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