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唔識】香港公共財政:七年爆煲?

13/03/2014 - 6:03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612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月26日宣讀2014-1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又在3月3日發表報告(下簡稱「長財報告」),公共財政一時成為城中熱話。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政府最快在七年後出現結構性財赤一說。

香港公共財政現況

一般認為,政府不需以盈利為目標,且有強制稅收的能力,故應先決定政府須負責的工作,釐定開支,再決定收入,「量出為入」。這一取態在近年多國爆發債務危機後有所轉變。香港卻是一個特例,自殖民地時代起便採取罕有的「量入為出」財政原則,對公共服務的承擔甚少。

近年政府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0%左右,且連年錄得盈餘,財政儲備已達7,500億元,約等於21個月的政府開支。政府的最大收入來源(見表一)為利得稅(約28%)及地價收入(約15%);開支方面(見表二),單一的最大開支是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約19%,來自地價收入),其次為政府人員薪酬(約16%)、教育(約13%)及衛生(約11%)。

表一:香港政府近年收入

表二:香港政府近年開支

不過,長財報告指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工作人口比例將在未來數十年下降,經濟增長亦會放緩,如維持現有財政結構,隨著公共開支的增長,將會面對赤字。

政府應承擔公共服務:經濟學角度

雖然香港主要採取市場經濟的模式,且對公共服務的承擔偏低,但仍然有相當的開支花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上。從經濟學觀點,政府應介入供應的物品(goods,包括服務和貨物)可以「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概念解釋。與市場上一般的商品不同,公共財產不能以市場經濟的方式有效分配。

其中一些物品被稱為「社會物品」(social goods),它們不具有一般物品的排他性(賣家不能阻礙非買家使用,如捕獵海魚、電台廣播等)或競爭性(使用物品不會減少其他人使用物品的效用,如科技發明、街燈等)。因生產者不能保證這些物品的使用者支付相應的報酬,市場不能有效分配,需要政府的介入。尤其是兩者皆無時(如國防),一般由政府提供。

另一些物品因為有外部性(externality)而需要政府介入。外部性的意思是使用物品對使用者以外的人也有正面或負面的效用。最典型有正面外部性的例子是教育和醫療,因此政府應資助或供應以鼓勵它們的使用。相反,有負面外部性的物品,例如香煙、酒精,政府則應徵稅或禁制來減少他們的使用。

政府應承擔公共服務:權利角度

權利的觀念歷史悠久,可追遡至十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法學家提出自然權利的觀念,指一些權利是人與生俱來的普世權利。「自然權利」的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界定,但在現代社會公認的普世權利可以聯合國的《國際人權公約》作藍本。其中包括政治和經濟的自決權、生存權、思想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受法律平等對待的權利等。在不少地區,醫療、教育、住居等也被視為是普世權利的一部份,因此被認為政府承擔負任,確保所有人都能享受他們的權利。

綜上所述,面對醫療、安老等開支在未來的增長,政府仍須充份增加相應的公共服務,才可履行政府的擔任。假如政府不能以減少公共服務控制開支,便應想辦法增加收入。

尚有增加稅收的空間

長財報告的一大假設是,香港政府受《基本法》第108條所限,難望把政府收入提高至本地生產總值20%以上的水平。該條文規定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

其實,香港現時的稅率極低,即使在符合《基本法》要求下,仍有一定空間提高稅收。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香港的總稅率(以佔商業利潤百分比計算)在2005-2013年均在23-24%左右,僅為全球平均數字(約43-44%)的一半,更比數據庫內88%其他國家為低(見表三)。若以全球最低的四分之一國家為限,香港尚有空間提升總稅率至29%,把稅務收入增加約兩成半。

表三:世界各地總稅率(佔商業利潤百分比)

增加營運收入

除此之外,《基本法》對政府收入的限制僅有稅收一項。然而,政府的收入有近三分之一來自稅收以外的收入,包括地價、公共服務的收費等。然而,近年政府卻未有在這方面著手,卻反其道而行,陸續把公共服務私有化,減少了政府的經營收入。比較為人熟知的,便是地下鐵路(2000年)和房委會商場及停車場服務(2004年)的私有化,兩者都成為了私人上市公司。

後話

公共財政是香港在未來數年必須面對的問題,日後亦必將引起不少的社會討論。這可說是在「今日香港」單元下除了政制改革外最熱門的議題,同學務必要多花時間清楚了解。

Share

G for Google,持文學士、法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各一,正打算攻讀多一個教育學碩士──所謂通識通識,通通唔識是也。但拿著三個學位也只能大學混飯吃當小職員,歌仔都有得唱,「就算進修,有數個碩士,無資本怎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