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運縱橫】八十年代勞顧會爭奪戰

02/03/2014 - 6:53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4799

標籤

(圖片由黃偉雄提供。)

「勞工顧問委員會」(簡稱「勞顧會」)於1927年成立,當時成員包括大公司、政府部門和軍部代表,没有工人代表。二十年代,勞工事務要有軍部代表參與,因為軍部僱員人數眾多,但他們不屬於公務員編制內。最大規模的是金鐘海軍船塢,亦反映香港是一個軍事要點和殖民地,武力的象徵不能減輕。海軍船塢於五十年代閉廠,位於今金鐘地鐵站。

 
香港重光後,港英試圖減輕殖民地色彩,增加民主成份,於1946年將勞顧會發展成為一個由政府、資方、工人三方面代表參與的組織,由勞工事務主任出任當然主席,而外資僱主、華資僱主及大公司僱員各有代表被委任出任委員,不再設有軍方代表。
 
1950年勞顧會重組並且首次以選舉方式產生委員,在代表工人的4名委員中,有兩名由工會以不記名投票方式選出,而其餘兩名則由政府委任。代表僱主的4名委員中,有兩名分別由「香港僱主聯合會」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提名出任, 另兩名則由政府委任,每名人選分別來自外資及華資僱主。一直以來勞顧會勞工代表都是由「港九工團聯合總會」(簡稱「工團」)包辦,「香港工會聯合會」(簡稱「工聯會」)則不聞不問。
 
踏入八十年代,工聯會重新建立形像,以勞顧會為試金石打進港英建制內,公務員工會與獨立工會亦有意進入勞顧會,面對共同對手自然是工團。八十年代時勞顧會工會選舉代表只有3個席位,工會卻出現工團、工聯會、公務員工會和獨立工會等4股勢力,其中一股力量必然要出局。勞顧會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候選人不須提出競選政綱,競選者各自向投票單位進行遊說工作,配票分席位的情況油然而生。
 
1981年工聯會與「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簡稱「公工聯」)、獨立工會協商分配勞顧會席位,聯手搶奪工團席位,公工聯派出黃偉雄,獨立工會派出「敎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司徒華,工聯會派出「港九石印業職業工會」潘子靖等出選。結果潘子靖以114票最高票當選,黃偉雄以109票尾隨第二位,司徒華以108票屈居第三席,工團代表敗北,港英則安排委任工團的「香港棉系產業職工總會」彭震海、「港九集賢起落貨工會」李承礎為勞工代表,第6位勞工代表則是委任「大東電報局(非海外派來)職員會」陳鑑泉出任。上屆3位勞工代表都是以60多票當選,這屆多了兩路人馬角逐,把當選票數提高了近一倍,勞顧會選舉就熱閙起來。
 
據勞工處資料,1981年時工聯會有屬會69間,親工聯會的會有23間;工團有屬會70間,親工團的工會有11間,獨立工會有193間,僱員工會總數為366間。即是,總票數為366票,工聯會持有92票,工團持有81票,獨立工會的193票最能影響大局。公工聯屬會約有30多間,即是有30多票,在勞工處的統計資料內是列為獨立工會。
 
工聯會參加勞顧會選舉,把香港工運帶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曾有一段時間大家抛開政治分歧,集中一個目標:為工人階級謀福祉而一起奮鬥。但面對回歸問題,民主理念的分歧,紛爭再起直至現今,全港勞工界大團結只是夢幻。
 
83年屆的勞顧會選舉潘子靖以103票仍居首位,司徒華則以97票上升第二位,黃偉雄則以94票屈居第三位。84年屆的選舉司徒華以114票居首位,潘子靖以100票下跌至第二位,黃偉雄仍以94票守在第三位。這三屆選舉中黃徫雄的得票變化不大,司徒華的得票則日漸上升,更登上首位,可見獨立工會的冒起,司徒華的聲望日濃。工聯會保持一定的實力不變,工團則日走下坡,但却得到港英的眷戀才得到委任席位,以平衡各方勢力。
 
到了85-86年屆的勞顧會選舉風雲突變,工聯會不滿黃偉雄在中英香港前途談判的表現,公開支持羅保動議。工聯會認為羅保動議是英方拖延中英會談的小動作,轉為支持「公務員總工會」搶公工聯的席位,結果司徒華以159票最高票穏得一席位,工聯會譚耀宗以135票尾隨第二,李承礎以126票屈居第三位,公務員總工會陸冬青以118票奪得一席位。黃偉雄以1票之差輸給陸冬青出局。這一屆當選者得票比上一屆多出二三十票,勞顧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各方勢力合縱與連橫的結合下,工團再以126票爭得1席位。
 
羅保在立法局提出:「在任何關係到香港前途的事務未有共識之前,立法局應該被視為討論的地方。雖然討論後的結果未必會落實,但這才是香港人真正意願和聲音。」在港英主導下,民選成份不足的立法局討論香港前途,被稱為「這才是香港人真正意願和聲音」,有商榷餘地。但是香港人的意願和聲音應在何處反映呢!這亦不是中英兩國重視的問題。歷來不是民選的立法局議員,只是港英欽點御賜的民意代表而已。但是他們總愛自稱代表香港市民,大言不慚說代表香港市民發言,沾沾自喜,絕不會撫心自問,看看自己的桂冠是「欽點御賜」的,這些人尤以鍾士元為甚。這許是香港某些學者口中香港核心價值「民主」吧。
 
接着的87-88年屆的勞顧會選舉再生變化,選舉代表由4 人增至5人,競逐的候選人為公工聯黃偉雄、工聯會鄭耀棠、「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簡稱「勞聯」)李鳯英、工團陳恩賜、敎協潘天賜、「海事主任會及香港外藉公務員協會」林邦莊、「海事主任協會」鄭作群、公務員總工會莫家榮等8人。是年註冊工會總共有401間,登記出席選舉的工會有260間,出席率是64%,有效票255張。結果當選的鄭耀棠有129票居首位,得票過半數,黃偉雄緊接其後有124票,李鳳英有121票,陳恩賜有113票。公務員總工會的陸冬青離世,改由莫家榮上陣。黃偉雄以第二最多票重返勞顧會,公務員總工會出局,新當選的勞聯自此一直至今都佔有一席位。鄭耀棠的票稍遜上屆的譚耀宗,敎協換上潘天賜出陣結果出局,此後再没有派代表參選。勞聯李鳳英初登戰場即有121票得第三位,實力不弱,一直連任多屆直至退休。坊間一直視勞聯為得到工聯會的祝福,但不要忘記當年它是獨立工會成員之一,「香港職工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
 
89-90年屆的勞顧會選舉,黃偉雄心知肯定得不到工聯會的支持票,在這個情況下必定然敗陣出局,為了保住公工聯席位,黃偉雄決定放棄參選代表資格,改派蒙偉明出陣。結果莫家榮以133票居首位奪回席位,公務員總工會重返勞顧會一直到現今,工聯會林淑儀以132票居第二位,蒙偉明以121票得第三位,李鳳英以114票得第四位,陳恩賜以112票得第五位。
 
八十年代的勞顧會選舉正是世事如棋局局新,近三十年的勞顧會選舉變化不大,形成了一個定格,工聯會、工團、勞聯、公務員總工會、公工聯等五分天下的恒常局面,這五會一直連任下去,香港職工聯盟始終沾不上邊。從以上資料來看,勞顧會投票出席率只有三四成,香港職工聯盟應有空間取得1席位,但從現今形勢來看,香港職工聯盟得到這些票的機會甚微,仍有待努力。
 
參考資料:
 
《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勞工處年報》。
 
梁寶龍
27.02.2014
 
Share

梁寶龍,筆名「龍少爺」,中五畢業,八十年代開始業餘研究中國工運史,現因病退休全身投入,以香港資料為主研究香港工運史和二十年代國際工運史。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歡迎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