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職業病特輯】從職業傷亡數據看生命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工傷職業病專輯
前言:職業災害之難
一. 亞洲工傷病患抗爭事件簿
二. 冷淡與熱情──從傳媒的報道看這十年的工傷及職安情況
三. 從職業傷亡數據看生命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四. 接連工業意外過後,中國的安全監管體系怎樣回應?
後記:魚翔淺底 鷹擊長空 ──深圳致麗特大火災25週年有感
去年是深圳致麗特大火災25週年,有學者重提豎立紀念碑一事,香港工人也爭取豎立工殤紀念碑多年,而政府仍無動於衷。紀念碑的作用正是致麗火災康復者對僱主的忠告:「防火防災,生命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因此本文整理有關香港職業傷亡數據,看一看香港進入千禧年的職業傷亡情況,讓我們一起思考生命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冀如勞工處所說,這些數據有助資方改善職業安全。
年份 |
工作地點職業傷亡 |
工業意外傷亡 |
職業病個案數 |
||
個案數 |
死亡人數 |
個案數 |
死亡人數 |
個案數 |
|
2000 |
58,092 |
199 |
33,652 |
43 |
504 |
2001 |
53,719 |
176 |
28,518 |
34 |
430 |
2002 |
47,023 |
210 |
22,453 |
25 |
364 |
2003 |
42,022 |
171 |
17,249 |
28 |
258 |
2004 |
44,025 |
187 |
17,533 |
24 |
251 |
2005 |
44,267 |
187 |
16,917 |
29 |
256 |
2006 |
46,937 |
187 |
17,286 |
26 |
264 |
2007 |
43,979 |
172 |
16,117 |
25 |
177 |
2008 |
41,900 |
181 |
14,932 |
24 |
204 |
2009 |
39,579 |
165 |
13,600 |
21 |
268 |
2010 |
41,907 |
183 |
14,015 |
18 |
229 |
2011 |
40,578 |
191 |
13,658 |
29 |
353 |
2012 |
39,907 |
196 |
12,547 |
29 |
280 |
2013 |
38,027 |
188 |
11,820 |
28 |
198 |
2014 |
37,523 |
210 |
11,677 |
25 |
243 |
2015 |
35,852 |
177 |
11,497 |
24 |
256 |
2016 |
35,768 |
203 |
10,883 |
18 |
334 |
2017 |
35,631 |
227 |
11,077 |
29 |
304 |
資料來源:勞工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編:《職業安全及健康統計數字》2000至2018年各期 (香港:勞工處,2000-2018)。2015年的報告中職業病總個案是243宗,2016年的報告中2015年職業病總個案是267宗,兩者相相差是24宗,因2016年的數字包括單耳失聰。
(註:職業傷亡個案是指僱主根據《僱員補償條例》,呈報在工作地點的僱員死亡或失去工作能力3天以上的受傷,個案不包括海事工業意外。工業意外指根據《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須向勞工處呈報的工業經營內因工傷亡個案。)
黃崇毅製圖
黃崇毅製圖
黃崇毅製圖
從上表數據所見,17年來香港的職業安全情況没有明顯改進。再以這17年香港經濟情來看這些數據,進入千禧年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剛過去,香港經濟稍轉好,2002年工業意外個案宗數有22,453,比2000年的33,652宗理想。2003年爆發沙士疫症(SARS)香港經濟再受打擊,工業意外個案宗數繼續下跌至17,289宗,至2007年一直停留在一萬六七千宗上下。
到了2008年次按雷曼風暴爆發,香港經濟再受打擊,工業意外個案宗數再下跌至14,932宗。2009年港珠澳大橋動工,工業意外個案宗數只有13,600宗,2010年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動工,工業意外個案宗數回升至14,015宗,從2008至2012年內變化不大。2011至2012年工業意外宗數雖減少,但死亡人數卻大增,至2014年死亡率始向下。從2013至2017年工業意外個案宗數變化不大,2017年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期近,工業意外個案宗數再次上升。
再看另一組數據,由2007至2017年的10年內,全港工作地點職業傷亡的死亡的數字沒有明顯下降,於2014年開始反而有上升的趨勢。2015年有177人因工殉職,2016增至203人因工殉職,到了2017年因工殉職人數達到227,三年內升幅達二成八。
從以上數據表面來看,可見經濟環境差工人開工率必然低的情況下,職業安全情況才得以改善,真是人類悲歌。
本文搜集資料時得到勞工處提供資料,並解答有關數據問題,而黃崇毅先生則協助將數據製成圖表,一併致謝。
(文章由工運研究紀錄者梁寶龍撰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