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介紹裡將東、西部調轉了,感謝讀者指正。)
【惟工新聞】美女如雲的烏克蘭,最近數個星期之內發生連串大型示威,議會對總理提不信任動議,50萬人一度包圍政府大樓。昨日更有上百萬名示威者在基輔市中心的廣場聚集,並打碎了1946年豎立的列寧雕像,是2004年橙色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示威行動。究竟背後原因為何?惟工新聞用五分鐘跟你拆局。
為咩示威?自由貿易協定
今次爭議的緣由是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定內容主要是取消烏克蘭和歐盟間的貿易關稅。
這將是歐烏兩地建立更緊密經濟關係的重要一步。烏克蘭近年加速和歐盟融合的步伐,前年就接受了歐盟10億歐元的援助。當時歐盟更開出誘人的條件:如烏克蘭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150億歐元貸款,歐盟的援助將「加碼」6億歐元。
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卻對協議躊躇不決、遲遲未肯簽訂,令深感不滿的民眾上街抗議。
有咩陣營?有咩盤算?
烏克蘭的政治版圖可分為東西兩面。東面的工業較落後,人口較多使用俄語,他們傾向和俄國做生意,東部也是總理阿扎羅夫的根據地。西面城鎮則較親歐洲,人口也以說烏克蘭語為主,當地不少人主張加入歐盟,西部重鎮利維夫(Lviv)的市政府日前就發起罷工,要求總理下台。
阿扎羅夫拒絕簽訂協議,除了政治考慮,亦有經濟壓力。一方面烏克蘭仰賴從俄國輸入較廉價的天然氣,另一方面亦期望對歐盟能叫出更高價錢。協議雖能開放歐洲市場帶來商機,但對國內工業和工人來說,卻未必是喜訊。
加入歐盟會點? 恐成下一個希臘
面對歐盟國家的競爭,烏克蘭落後的工業很可能會如羊牯被宰割,迎來的是企業倒閉潮,大批工人加入失業大軍。
如果烏克蘭加入歐盟,相信未必能成為烏克蘭人心中嚮往如德國般的西歐強國,反而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希臘,或西班牙。因為要從歐盟獲取更多經濟援助,烏克蘭就得保證財政穩健、接受歐盟的條件,實行緊縮政策,如提升退休年齡,削減福利,私有化公營服務等。
近年歐洲排外情緒甚囂塵上,就算是移民西歐,烏克蘭人也不會有好日子過。一旦加入歐盟,西歐大批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移民勢將被趕往烏克蘭,隨時爆發族群衝突。
民族主義乘勢而起
烏克蘭自沙皇時期到史太林,一直在俄國的控制下吃了不少苦頭,不難理解當地人民極欲擺脫俄羅斯的影響,渴望加入歐盟。
近年來,這種民族主義卻發展成反俄情緒,就連東部說俄語的烏克蘭人,彷彿都成了問題的一部份。
今次領導示威的三個政黨,均是右翼政黨:祖國黨(Batkivshchyna)是歐洲保守派陣營「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的觀察員,民主黨(UDAR) 則是由德國總理默克爾及其智庫所成立,而自由黨(Svoboda)的前身正是法西斯政黨「國家社會黨」(Social-National Party of Ukraine),其領導人更是著名的反猶主義者。
加入歐盟,對烏克蘭來說,可能只是脫離一個牢籠,進入另一個牢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