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藝術出路好 無政策配合點得?

28/11/2013 - 1:35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2879

上一代人老是說做藝術家只能乞食、畫家要在死後作品才值錢。但這種想法可能要放到博物館去了。

思考敏捷 年賺32萬元

美國喬治敦大學教育與就業中心指出,藝術家多能有滿意的職業而且賺取不俗的收入。中心有報告顯示,藝術學士畢業前後兩年的失業率為7.8%,相距畢業時間有一段時間的藝術家,其失業率則下降至4.5%。受訪調查的藝術學生年入息中位達42,000美金(約港幣32萬元),相比同期的心理學生稍為好。

若攻讀碩士學位,例如藝術學碩士,碩士畢業生的失業率在5%以下,年入息中位則是50,000美金(約港幣38萬元)。

范德堡大學科博藝術、企業與公共政策中心做了有關就業率和滿意度調查研究。在1990至2009年間13000位受訪者中,有2817位為主修藝術系。科博中心副主任史蒂文﹒泰珀(Steven J. Tepper)說,藝術系畢業生靈活多變、思考敏捷。有六成受訪者從事多於一份工作,但大多數都樂在其中。

台灣同人唔同命 政府累事

在台灣,藝術工作者要面對各種逆境。近年名為「金融風暴下藝術家的生存危機」論壇中,其中本身為藝術家的會議召集人湯皇珍指出各項藝術工作者不受重視的情況,例如藝術家的勞工保障比美術館職員還差,甚至欠奉。她歸究政府只會興建對藝術事業了無幫助的設施。一切「振興文化創意產業」的措施,像是以優惠價把創意園區出租等,最終只有商人獲益。藝術始終欠缺展演空間、排演空間、藝術家平台。

對政策的批評不限於硬件配套不足,另一位講者,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黃瑞茂狠批政府思維模式。他認為政府把文化創意產業放在獲取經濟利益的考慮上,根本沒有搞清楚藝術的本質,所隨這思想而做的只是在堆砌政績。其餘講者鍾喬、邱尚青也認為不應過份著重經濟效益,老是把藝術商品化,要為帶動觀光服務,越想著帶來即時收益,結果就越一蹶不振。應該要放回人們的文化層面,多想想藝術創作的不同出路。

同樣搞藝術,一邊廂如魚得水,一邊廂焦頭爛額。藝術這東西,有時真的很難懂。還是讓專業的來吧!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