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經濟學」無法消弭的職場性別歧視

28/06/2016 - 5:49pm
Share

Number of views

1576

日本經濟衰退,人口老化及低出生率令適齡勞動人口持續下降,安倍政府遂積極提倡「女人經濟學」,鼓勵更多女性投身職場以振興經濟。投資銀行高盛估計,若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看齊,將增加8百萬勞動人口,並帶來最多15%的GDP增長。不過,很多在職女性只能參與兼職或低級職位工作,高級管理層依然由男性壟斷,不利女性升遷及持續就業。有見及此,安倍於2014年設下目標,期望於2020年或以前提升政界及私人界別高級職位女性比例至30%。

可是,有企業表示政府目標過高,畢竟女性現時只佔私人企業管理層的8%,而全國30大企業的董事也只有3.1%是女性;即便是日本國會及全國的地方議會,女性議員的比率亦只有約10%,令政府在去年不得不調低目標至高級公務員及議員的7%和私人企業高層的15%。

在安倍大力鼓吹女性出外就業的同時,素來由男人主導的政商界卻未能接受更多女人加入及擔當領導管理角色。在數字百分比之下,是不少在職女性遭受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的經驗。

逾半女議員曾受性騷擾   未婚未孕竟成話柄

據共同社上月公佈的調查,有59%女性議員曾被選民及男性議員性騷擾。有受訪的女議員在競選場合中被選民非禮,或被迫為他們倒酒以爭取選票,亦有受訪者在訪問考察團期間,被同行的男議員尾隨入房及強吻。

除了上述行為外,不少受訪者均曾受部分男性議員貶抑女性的言論所冒犯。在2014年6月,東京都女議員塩村文夏在議會上質詢育嬰支援政策時,遭台下數名自民黨男議員叫囂侮辱。他們質疑35歲未婚的塩村是否不孕,並嘲笑她應先結婚生子才有資格討論上述政策,令會上哄堂大笑。塩村事後在Twitter自述受辱經過及表達不滿,帖子被網民瘋傳轉發,在各界口誅筆伐之下,涉事的議員才公開向塩村致歉。

同工異酬升遷難  懷孕歧視嚴重

日本公司決策層中鮮少有女性身影,為鼓勵企業升遷更多女性至管理層級別,政府於2014年投放1億2000萬日元(約86萬港元)開展以中小企為對象的資助計畫。企業需晉升女性員工至高級職位及向員工提供30小時的性別平等培訓課程,方合資格領取30萬日元(約21,000港元)的資助,但計畫推行後一年仍未有任何企業申請,政府正考慮增加資助金額及放寬申請條件以吸引企業參與。

日本公司偏好聘請男性擔任管理工作,而女性一般只能擔當文書處理的職位。即使從事相同的工作,女性亦只能賺取男性工資的七成。加上公司工時長,政府又未能提供足夠的託兒及長者照顧服務,以致許多婦女在婚後辭職照顧家中老幼。在現時託兒服務輪候人數逾7萬人的景況下,有七成婦女誕下子女後便乾脆辭去工作,當中只有很少數選擇重投職場,而即使這些母親及後再次就業,其工作亦多屬短期或兼職性質。

儘管有婦女願意於生子後繼續現有的工作,她們仍需擔心懷孕期間遭受上司白眼,甚或因此被無理解僱。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按行業及企業規模比例訪問了3,500名在職懷孕婦女,當中近半受訪者曾受上司的言語騷擾,如被指麻煩和應自行辭職,亦有兩成人不獲續約或被藉故辭退。另外,臨時工最常受懷孕歧視,由於她們的合約屬短期性質,令她們往往擔心產假後不再獲聘用。即使有法例規管僱主不得因僱員懷孕或育嬰的需要而解僱,但企業對有關法律的意識不足,而且日本社會一般期望女性懷孕後辭職專注照顧小孩,令在職母親未能獲得足夠的支援和保障。

安倍曾稱女性勞動力是日本「最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欲借推動女性重新進入職場以刺激國家經濟。然而,有評論指現行稅制中的「撫養配偶」免稅額間接抑制已婚女性外出工作的意欲,維持主流「男主外、女主內」的單薪家庭價值。而政府對在職母親支援不足,政策亦無法改變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不少女性仍須在事業與家庭中作出抉擇。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