紥鐵工潮十周年

從日薪加十元到升兩倍

惟工新聞|2017

前言

2007年爆發的紮鐵工潮,可能是2013年碼頭罷工出現之前,香港史上最大規模不涉民族主義的單一行業罷工。工潮過後,工會成立了,集體談判確立了,亦豎立了其後社會人士支援罷工方式的典範。

當年罷工結束,工人爭取到比資方叫價只高出10元的日薪,「慘勝」受到外界嘲諷與同情;如今隨著集體談判機制運作,這些年來紮鐵工人薪酬較工潮前升兩倍,又引起外界羨慕與妒忌。不過我們可知紮鐵工人經歷了怎樣的鬥爭?平日開工又背負了怎樣的技藝與風險?

十年過去,香港學到了甚麼?

工潮前狀況

2007年7月,紮鐵工人爭取加薪至日薪950元,並恢復八小時工作的行規。到8月初行內約定調薪的日子,訴求未獲商會應允,燃起持續36天的罷工。看似普通的勞工待遇談判之所以釀成大罷工,跟主權移交後十年業內累積的剝削大有關係。

紮鐵工藝

工潮紀事

三十六天的罷工,經歷高低起跌,抗爭過程亦似乎預示了之後十年種種社運狀況:警察濫捕、中環堵路、傳媒攻防、黑道滋擾……

筵席之後

罷工過去,當年的參與者各有去向,亦遺下各種各樣的觀點。
事隔十年,有人淡出,有人留下,也有新面孔加入。

被捲入工潮的人

另一種眼光看罷工

熱鬧過後的這一個十年